剛(gang)從清(qing)華(hua)大學美(mei)術學院畢業(ye)的(de)王圣君(jun),對手工陶瓷傾注了所有的(de)天(tian)分(fen)與熱(re)情(qing)。作為一個藝術家(jia),他(ta)并(bing)不缺(que)乏(fa)化腐朽為神(shen)奇的(de)美(mei)學能(neng)力,但(dan)對于(yu)如何將美(mei)學轉為生意,依然缺(que)乏(fa)更好的(de)辦法。
現在,他(ta)的(de)店舉步維艱,但他(ta)也開(kai)始(shi)反(fan)思,重新調整自(zi)己的(de)經營(ying)策略,先好好活下(xia)去,再考慮怎樣能活得好。
一開始想得太樂觀了
在浙江的金華萬達廣場,王圣君創辦了一家外表時尚的“尚器”手工瓷器店。走進店里,經他精心構思、巧手燒制的手工瓷器,正靜靜地佇立在展柜上。它們曾是王圣君的心血與寶貝,而今卻成了他的負擔。動輒七八百上千一套的價格,罕有人為此埋單。“一天的成本,人工、房租、水電,就要500多,營業額要做到1000以上才可以保本。可現在每天只有200元。”在(zai)金(jin)華萬達廣(guang)場,開(kai)店一個(ge)月后,面(mian)對(dui)銷(xiao)售(shou)業績,王圣君有點(dian)垂頭(tou)喪氣。
王(wang)圣君生(sheng)于山(shan)東濰坊,這座位于北方的(de)(de)中(zhong)國陶瓷(ci)(ci)之都,他從小就夢想成為一個手工陶瓷(ci)(ci)藝(yi)術(shu)家。在考入清華大學(xue)美術(shu)學(xue)院陶瓷(ci)(ci)藝(yi)術(shu)設計專業讀書后,他下定決心,要擁有一個自己(ji)的(de)(de)工作室,創建(jian)一個中(zhong)國的(de)(de)陶瓷(ci)(ci)品(pin)牌。
萬達的大學生創業計劃,讓王圣君的夢想提前實現了。2014年7月25日,依靠萬達資助的28萬元無息貸款,他的陶瓷店鋪“尚器”在浙江金華萬達廣場正式開張。對于高端瓷器的銷路,當時他覺得前景一片光明。“當時發現我的店在金華是第一家,覺得填補空白也還不錯。”但后(hou)來(lai)他(ta)才慢慢發(fa)現(xian),自己一開始想(xiang)得太樂觀了(le)。
他太清高了,有點不接地氣
手工(gong)陶(tao)瓷(ci)首重(zhong)的是圈子文(wen)化,口碑相傳(chuan)。但(dan)在(zai)金華(hua)這個陌生的城市,王(wang)圣君幾乎兩眼一抹(mo)黑。王(wang)圣君苦惱地說,每次進(jin)店的顧客(ke),都(dou)會(hui)問,你為什么賣得這么貴?開業后,手工(gong)陶(tao)瓷(ci)的零售和定制量極少。
更糟糕的是,手(shou)工(gong)陶瓷的周期長(chang)、成本高,每(mei)一(yi)項都(dou)是負擔。以他制(zhi)作的青花鴛(yuan)鴦盤為例,從設計圖案(an)到出窯,最起碼(ma)需要20多天(tian)。
“他太清高了,顯得有點不接地氣。做生意,這樣可不行。”王(wang)圣君(jun)的(de)創業導師(shi)、金(jin)華萬達營銷(xiao)副總(zong)劉芳說。
從一(yi)開店,劉(liu)芳就發現,王(wang)圣(sheng)君不(bu)像是(shi)一(yi)家店鋪的(de)老(lao)板,更像是(shi)一(yi)個不(bu)問(wen)世事(shi)埋頭做事(shi)的(de)藝術家。比如,有(you)進門(men)的(de)顧客(ke),問(wen)一(yi)些外(wai)行的(de)問(wen)題,他(ta)就不(bu)太愿意(yi)回答,就打發服務(wu)員去(qu)接待。有(you)顧客(ke)討價還(huan)價,王(wang)圣(sheng)君還(huan)會給對(dui)方臉色(se)看。他(ta)們曾(ceng)建議(yi)王(wang)圣(sheng)君要(yao)多出去(qu)走走,跟外(wai)面的(de)一(yi)些茶館(guan)、高檔的(de)咖啡(fei)館(guan)談(tan)談(tan)合作(zuo),王(wang)圣(sheng)君也(ye)不(bu)以為意(yi),就是(shi)埋頭做他(ta)的(de)瓷器。
創業指導部的一個工(gong)作人員建議王圣(sheng)(sheng)君(jun)在店里開一個體(ti)驗區,教顧(gu)客(ke)親手制作陶瓷,也可以刺激銷售。但這(zhe)個工(gong)作人員發現(xian),王圣(sheng)(sheng)君(jun)不喜歡和顧(gu)客(ke)們打交道。當他(ta)幫(bang)著招呼顧(gu)客(ke)時,王圣(sheng)(sheng)君(jun)就遠遠地(di)看(kan)著。
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責任
“藝術家的理想我要堅持,但適度的調整是必要的。”王圣君搔搔頭說,“以前我覺得藝術家就應該很清高,把瓷器做好,酒香不怕巷子深,生意自然會上門。但現在我發現,其實做生意更是另一門藝術,另一門我完全沒有天分,但必須從頭學起的藝術。”
“過去我是一個人,倒閉大不了再去打工賺錢。但現在我還有兩個員工。”王(wang)圣君(jun)說,其中一(yi)位還是他在景德鎮(zhen)結(jie)識(shi)的同(tong)齡(ling)朋友。作為老板,看著(zhu)員(yuan)工依靠與信(xin)任的眼(yan)光,他第一(yi)次感受到了什(shen)么是責任。
更何況,一半的創業資金已經投入到裝修和租金上,“三個月的房租已經交了。必須要讓陶瓷店好好活著,活得更加滋潤。萬達給了我這個機會,我不能這么輕易就把它搞砸。”
“我現在正在想辦法找人合作。”王圣君說,他已經在景德鎮找了一家企業達成協議,“我出設計,他負責燒,最后的銷售分成。”這次,大家已準(zhun)備做上(shang)幾(ji)十套,到展會上(shang)去展出。
那(nei)些費(fei)盡心(xin)血(xue)、精心(xin)設計(ji)的手工瓷器,罕有人(ren)問津,就作為招(zhao)牌繼續先留著。騰出的更多空間,則(ze)留給更暢銷的非手工的低端產(chan)品。
他也開始學著對顧客熱情,手把手地教那些對手工陶瓷感興趣的人制作陶瓷。有一次,一個10多歲的小姑娘進店做陶瓷,他耐心地教了一個下午。王圣君說,看著小姑娘的笑臉,他第一次感受到,除了瓷器之外,做生意還有別的樂趣,“一種人和人之間互相信任與付出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