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0 年向商業地產轉型到2005 年第一個萬達廣場誕生,萬達一次次從失敗
到成功,并非守株待兔,而是不斷學習,修煉內功,完成從0 到1 的蛻變,再將
之放之四海,釋放出從1 到N 的巨大能量(liang)。
7 月6 日,萬達商業發布了上半年的成績——綜合收入734.1 億元,完成上半年計劃的101%,同比增長12%。其中,房地產合同收入612.4 億元,完成上半年計劃的102%,同比增長10%。上半年回款448.4 億元,完成上半年計劃的108%。租賃收入70.2 億元,完成上半年計劃的102%,同比增長33.3%,其中萬達廣場租金收入67.34 億,租金收繳率100%,同比增長33.3%;萬達酒店業主利潤2.9 億元,完成上半年計劃的148%,同比增長36%。萬達廣場2015年上半年累計客流量達到9.24 億人次,同比增長27.8%。王健林掛帥的萬達,再一次用數字展現了萬達一貫的“說到做到”的作風。尤其值得關注(zhu)的是,萬(wan)達商業租金收入增幅(fu)(fu)是房地(di)產收入增幅(fu)(fu)的近3 倍,萬(wan)達由(you)重資(zi)產向輕資(zi)產的新一輪轉型,已初見成效。
如(ru)此靚(jing)麗的業績背后,萬達到底(di)發生了什么樣的改變?
在2015 年1 月17 日的萬達年會上,萬達董事長王健林宣告萬達將啟動第四次轉型計劃,未來將從以房地產為主轉為以服務業為主。到2020 年,萬達要形成商業、文旅、金融、電商為主的四大板塊,徹底實現轉型升級。王健林稱,萬達此次轉型分為兩方面,從空間上看,是從中國企業轉型為跨國企業;從內容上看,是從以房地產為主的企業轉型為以服務業為主的企業,由重轉輕。這一次,萬達再次體現了超強的執行力,迅速將轉型的概念落地實施:第一,轉讓已拿到地的將在2017 年以后開業的重資產項目;第二,集中人力資源、資金,做現在的輕資產。萬達甚至引入了時下風靡的眾籌模式做輕資產,推出了“穩賺1 號”項目,50 億的行供不應求。
回顧萬達走過的20 年,“轉型”并非新鮮事。早在1993 年,萬達就發動了從家門口走向全國的第一次轉型。第二次是2000 年從住宅房地產轉向商業房地產。第三次是2006 年,從單一房地產轉向商業地產、文化旅游綜合性企業。通過“轉型”主動求變,似乎已成為萬達的常態,刻入萬達的成長基因。萬達的轉型,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萬達是否能再次實現華麗的轉身,成為世界級的、脫掉“地產”殼的新萬達?
萬達的轉型,與時下眾多企業呼喊的經歷的轉型有著大不同。轉型難,大多數企業都是到了山窮水盡,不得不變的時候被動轉型,隨波逐流。而萬達的轉型,是主動求變,并非被動適應。如今的第四次轉型,是萬達在9 年保持環比30% 以上增速基礎上的主動之舉。王健林的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先于頹勢而動,與華為的任正非在華為業績如日中天之際發出“華為的冬天”的警示,有(you)異(yi)曲(qu)同工之(zhi)妙。
萬達的轉型成功,首先在于它合乎趨勢,因勢利導。所謂戰略,就是站在未來看現在。趨勢將如何演變?企業在未來的版圖中能占領哪塊高地?由此推導出我現在該做什么、如何布局、如何求變,如何在潮水褪去之前就躍向下一波浪潮的尖峰。“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這句因(yin)雷(lei)軍而聞名(ming)的(de)話揭示了一(yi)個道理:偉大的(de)企業(ye)莫不是(shi)應運而生,在(zai)對(dui)的(de)時機(ji)做(zuo)了對(dui)的(de)事情,牢(lao)牢(lao)把握住行(xing)業(ye)市場變局中出(chu)現的(de)機(ji)會之(zhi)窗(chuang)。何況你不是(shi)一(yi)只豬,而是(shi)扶搖而上的(de)鯤鵬(peng),自(zi)然更可(ke)好風借力,送上青云。王健林(lin)的(de)戰略眼光,對(dui)趨(qu)勢(shi)的(de)洞察,付之(zhi)以行(xing)動的(de)超強執(zhi)行(xing)力,是(shi)萬達此前每次轉(zhuan)型都(dou)能成功的(de)最重要原因(yin)。我們(men)的(de)企業(ye)在(zai)埋頭趕路的(de)時候(hou)莫忘了抬起頭來(lai),看看窗(chuang)外。
其次,萬達的戰略轉型,合乎持久競爭力的邏輯。如張維迎所說,核心競爭力必須是偷不去、買不來、拆不開、帶不走、溜不掉。要保持持久的競爭優勢,企業不僅要敢為天下先,而且要建立起有效的模仿壁壘,與競爭對手區隔開來,與眾不同,如此才能持續地為客戶創造獨特的價值。在過去的二十年間,萬達積累了無可比擬的線下資源,擁有全世界最大的線下消費平臺。如今萬達的“互聯網+”戰(zhan)略是有的(de)(de)(de)(de)放矢(shi),不(bu)論金融(rong)還(huan)是電商,都圍繞著這一(yi)(yi)獨特優勢(shi)展開,而非(fei)盲目(mu)跟風。萬(wan)達(da)還(huan)擅(shan)于將先發者的(de)(de)(de)(de)優勢(shi)化為內(nei)在的(de)(de)(de)(de)功力,并因(yin)時(shi)而變,打造自己的(de)(de)(de)(de)動態競爭(zheng)能力,從(cong)而不(bu)斷甩脫競爭(zheng)對手的(de)(de)(de)(de)圍追堵截。從(cong)2000 年向商業地(di)產轉型(xing)到(dao)(dao)2005 年第一(yi)(yi)個萬(wan)達(da)廣場誕生,萬(wan)達(da)一(yi)(yi)次(ci)次(ci)從(cong)失敗到(dao)(dao)成功,并非(fei)守株待兔,而是不(bu)斷學習,修煉內(nei)功,完成從(cong)0 到(dao)(dao)1 的(de)(de)(de)(de)蛻(tui)變,再將之(zhi)放之(zhi)四海(hai),釋放出從(cong)1 到(dao)(dao)N 的(de)(de)(de)(de)巨大能量。
最后,萬達的轉型發展合乎成長戰略的邏輯。著名管理學家馬浩曾說過,有一種戰略就是在不斷的折騰中增加歪打正著的機會。萬達的成長是計劃和探索的結合。計劃并非總是完美,在行進過程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此鑄就的戰略是最好的戰略。管理學家安索夫提出企業的四種增長途徑:1. 精耕細作,用現有的產品逐漸滲透現有的客戶與市場;2. 順藤摸瓜,用現有的產品開發新的客戶群體和市場;3. 錦上添花,用新的產品和業務拓展現有的市場;4. 四海為家,用全新的產品去開發新的市場,全面多元化。萬達此前的每一次戰略轉型,都是在遵循這四種途徑的基礎上重點突破。新一代的萬達廣場,就是不斷加深對現有客戶滲透的“精耕細作”。基于合作基礎上的輕資產物業管理以及眾籌模式,走出了“順藤摸瓜”的韻味。在資本市場上一路高奏凱歌的萬達院線,以及跨國收入囊中的AMC,乃是“錦上添花”。而萬達在影視、體育、金融、電商等領域的全線發力則展現出了“四海為家”的氣象。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新常態”并非固
有,而取決于企業的行動。企業戰略就是不斷依據看到的未來重新定位現在,并付諸于行動,在行動中改變現狀,不斷創造“新常態”。萬(wan)達的(de)第四次轉型在速度、力度、范圍和頻(pin)率上(shang)都超越以往,面臨的(de)挑戰也前所未有。路(lu)漫漫其修遠兮,萬(wan)達是否能站到世(shi)界文(wen)化產業的(de)巔(dian)峰,仍(reng)需上(shang)下(xia)求(qiu)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