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2010年3月,入(ru)職不久(jiu),我被分派去長(chang)春(chun),負(fu)責紅旗街萬達(da)廣場(chang)招(zhao)商大(da)會的報道。
這(zhe)是(shi)我第(di)一次(ci)如此接近新聞事件(jian)的發生。
現場氣場宏大、賓客眾多,我目睹了事件全過程,有了最直觀的感受,但是并沒有找到要報道的重點。在次日的培訓中,碰巧遇到紅旗街商管公司負責籌備此次招商大會的一位主管,就在培訓間隙,她給我講述了關于招商大會的一些故事,這才漸覓“曙光”。
那篇文章“僥幸”發(fa)表了。回頭看,的(de)(de)確是(shi)一次準備(bei)不(bu)夠(gou)充分、目標不(bu)夠(gou)明確的(de)(de)采寫,但這次嘗試對我(wo)而言也(ye)是(shi)非常寶貴(gui)的(de)(de),我(wo)體(ti)會到現場(chang)感(gan)以及準備(bei)工(gong)作(zuo)的(de)(de)重要性。
之后,在(zai)我(wo)兼任集團企業(ye)文化專員期間,也開始籌備商管(guan)月(yue)刊(kan)的創刊(kan)工(gong)作(zuo)。商管(guan)公司給(gei)予充足的創刊(kan)環境以及個人發揮空間,我(wo)可以自(zi)由地尋找方向、挖掘(jue)選題,策劃板塊,每一(yi)次(ci)采(cai)寫都(dou)是(shi)一(yi)次(ci)學習(xi)和提升(sheng)的機會。
第一期雜志設定了一篇大悅城的原創案例分析。為尋求合適的作者煞費苦心,后來從同事口中得知,一位新來的招商副總曾經負責過大悅城項目,他欣然接受了我的請求,很有耐心地幫我分析這個項目,并將他從事商業管理多年沉淀下來的思想和觀點毫無保留地展現給我,這些新鮮的商業管理思想對我有很深的觸動,不僅為我掃盲行業基礎概念,更獲取了高層次的價值觀念。就是這篇“商業需要靈魂和氣質”的(de)文章(zhang),至(zhi)今都認(ren)為它(ta)(ta)(ta)具(ju)備鮮活的(de)價值,因為它(ta)(ta)(ta)已(yi)經超越對某個商業項目的(de)解析,更(geng)多是在傳遞一種商業理(li)念,對于(yu)當(dang)年正(zheng)在探索中的(de)商管公司(si)而言,它(ta)(ta)(ta)恰逢其(qi)時(shi)。
好文(wen)章(zhang)有時候就(jiu)是(shi)這樣(yang)合(he)作產生的(de)。尤其地方企業文(wen)化專員(yuan),接觸的(de)業務只(zhi)是(shi)公司(si)眾多(duo)業務的(de)冰山(shan)一(yi)角(jiao),還有那么(me)多(duo)不熟悉的(de)領域值得深入探討;向總經(jing)理(li)、副總經(jing)理(li)等(deng)約稿時,高管人員(yuan)很難(nan)擠出時間(jian)靜心寫(xie)作,因此,商管公司(si)一(yi)直(zhi)鼓勵文(wen)化專員(yuan)去采(cai)寫(xie),采(cai)訪(fang)多(duo)個相關業務人員(yuan),攝取不同角(jiao)度、不同層面,打開視(shi)角(jiao),這樣(yang)文(wen)章(zhang)會更立體(ti)、更生動(dong)。
采寫這條路,可以說是學無止境,我們永遠在路上。2011年楚河漢街大會戰,成為集團一大焦點,我曾赴武漢寫籌備紀實。半年后總部準備投稿集團的“萬達故事”,又專門約請記者去采寫。這篇文章叫“為什么是漢街”,給了我莫大(da)的震(zhen)撼和啟(qi)發,讓(rang)我看到自(zi)己與專業寫(xie)手之(zhi)間的差(cha)距。數(shu)次研讀(du)那篇文章,分析作(zuo)者(zhe)的寫(xie)作(zuo)架構,想(xiang)象她是如何(he)通過巧妙的采訪獲(huo)取信息,并向作(zuo)者(zhe)請教,總結自(zi)己之(zhi)前的報(bao)道(dao)失敗在哪里。這(zhe)篇作(zuo)品(pin)讓(rang)我在之(zhi)后(hou)的報(bao)道(dao)上,也嘗試(shi)著模(mo)仿這(zhe)種手法(fa),突破原有套路。
今年,濟(ji)寧(ning)萬達廣場開業后(hou),我帶著這位記者去(qu)采(cai)訪(fang),趁工作之便也能(neng)(neng)向她學(xue)習(xi)采(cai)訪(fang)技巧。返回(hui)后(hou),我梳理一遍內容架構,在腦子里(li)進行構思。等拿到記者的(de)(de)文章,便對(dui)照(zhao)一下她是如何(he)報道的(de)(de),與我的(de)(de)構思有哪些不同,這樣便能(neng)(neng)找到差距(ju),汲(ji)取有益(yi)的(de)(de)東西。
也許地方企業文化專員沒有這么“優越”的條件,最佳、最便利的渠道就是揣摩學習集團月刊里的報道。個人非常喜歡9月刊“創富記”專(zhuan)題,因(yin)為商管月刊也曾考慮過大學生創業(ye)這一選題,但是因(yin)構思扁(bian)平、素(su)材不足而放棄。當集團月刊推出這期后,專(zhuan)業(ye)的(de)策劃功底、飽(bao)滿的(de)內容(rong)讓人十(shi)分(fen)驚喜(xi)。這也是個人非常(chang)喜(xi)歡改版后的(de)雜志原因(yin),專(zhuan)業(ye)團隊用做雜志的(de)思維做內刊。
很多年前(qian)做周刊的時候,因犯(fan)懶(lan)而(er)簡(jian)化(hua)了一位發言(yan)人(ren)的講(jiang)話(hua)內容,總經理審閱(yue)時一字(zi)一句(ju)補(bu)充上了發言(yan)者(zhe)的原話(hua),并在旁邊批注:只(zhi)要(yao)用心(xin)就能做得更好。這(zhe)件事讓我十(shi)分汗顏,這(zhe)句(ju)話(hua)更讓我銘刻(ke)至今。去年商管(guan)(guan)公司(si)編(bian)纂商業(ye)管(guan)(guan)理書籍,商管(guan)(guan)高層(ceng)領導對(dui)(dui)文字(zi)字(zi)斟句(ju)酌、精(jing)益求(qiu)精(jing),每(mei)個章節(jie)修(xiu)改(gai)不下(xia)十(shi)稿,追求(qiu)完(wan)美的態度和精(jing)神對(dui)(dui)我也是一種(zhong)激勵。
所以,所有工作都能歸結到“用心”二(er)字。文字雖(sui)小,用心(xin)是大。話雖(sui)簡單,實踐起來(lai)需要下(xia)一番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