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總有朋友問我什么是旅行。我說,我喜歡的是“travel like live”。丹寨(zhai),近山水,又近人(ren)煙,我想我再也尋不到這(zhe)樣的特殊美。生活在(zai)這(zhe)兒,不用去很(hen)遠(yuan),身邊就是(shi)詩,就是(shi)景。
多年前在報亭前,認識了我的摯友《Lonely Planet》(《孤獨星球》),我相信每一位旅行者都聽過它,我們親切地稱它“LP”。全球的背包客把每一刊都比作“旅行的圣經”,它亦是我自由旅行的啟蒙導師。
今年(nian)《孤獨星球》在(zai)官網首頁(ye)推出中國南方的隱秘世外桃源丹寨(zhai),這個(ge)曼妙的地名像一顆發光(guang)的鉆石,云(yun)上丹寨(zhai),承(cheng)載著五光(guang)十色的人文(wen)風(feng)光(guang)。
她在遠(yuan)方召喚(huan)我,于是,我闖入貴州的(de)神(shen)秘大山。
初(chu)次相逢,體驗苗年之樂
我生在哈爾濱,定居在成都,這兩座城市在市中心都看不到山巒,所以我一直羨慕可以“開門見山”的人。
幾年前我看了《路邊野餐》這部電影,仿若打開了一本詩集,喜歡上了那句“為了尋找你,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也喜歡上了一個可以“開門見山”的導演:畢贛。
我第一(yi)次知道貴州凱里就是(shi)通過他的電影,再到之后(hou)(hou)《地球最后(hou)(hou)的夜晚》,他的故事(shi)都發(fa)生在(zai)凱里。他說凱里是(shi)被塑造起來(lai)的一(yi)個精神地帶,他有(you)(you)他想傳達(da)的感(gan)情,有(you)(you)充滿(man)詩意(yi)又時(shi)時(shi)脫軌的美感(gan),這仿佛就是(shi)貴州氣(qi)質。
從成都坐動車去往貴州,4小時的車程,電影場景在我腦海中倒敘,讓我切實地感受到畢贛導演想傳達的那份感情,這里的生活、飲食、文化無處不在。此行,我選擇將假期定格在離凱里40公里的——云上丹寨。丹寨萬達小鎮被《孤獨星球》納入“2020年全球十大最佳旅行地”,如今已是世界知名的(de)非遺(yi)特(te)色(se)小鎮。
來到丹寨,我剛好遇上苗家人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之一“苗年”,整(zheng)個村落的(de)男女老(lao)少齊聚丹(dan)寨萬達小鎮的(de)苗年(nian)廣場。整(zheng)個小鎮被吉祥(xiang)籠罩,大家歡歌、舞(wu)蹈(dao),一起感(gan)受生命的(de)豐富,植物(wu)、動物(wu)、空氣(qi)都是美妙結合(he)的(de)存在。
“無銀無花,不成姑娘;有衣無銀,不成盛裝”,苗族對銀飾(shi)(shi)的(de)推崇(chong)是世代相(xiang)傳的(de),風(feng)中(zhong)清脆(cui)回(hui)蕩著苗族人(ren)(ren)衣著上銀飾(shi)(shi)互相(xiang)碰撞出(chu)的(de)叮(ding)咚聲響。獨具(ju)特(te)色的(de)長(chang)桌飯讓(rang)人(ren)(ren)忍不住食指(zhi)大動(dong)。這盡情歡慶的(de)一天,載歌(ge)載舞(wu),多姿(zi)多彩,那(nei)么夢幻,又那(nei)么真實。
曾看過貴州導演陸慶屹的(de)紀(ji)錄片《四個(ge)春天》。在紀(ji)錄片里,我看到了貴州人的(de)豁達心胸(xiong),也喜歡上(shang)了能在生活的(de)煙火(huo)中開出青(qing)艷之花的(de)貴州人。
在這(zhe)里,我見到世界上最美(mei)的鳥籠,從掛鉤到每(mei)一根木枝都展現著這(zhe)個(ge)時(shi)代很稀缺的自(zi)我、獨立、妥帖和分(fen)寸(cun)感。
而小鎮(zhen)的玻璃棧道(dao),就像一(yi)條隱秘的文化臍帶,從一(yi)端(duan)到另一(yi)端(duan),激活著整個(ge)丹寨,在不(bu)可探測(ce)的美感中,去窺探地老天荒(huang),傳遞著時空的脈(mo)脈(mo)深(shen)情。
這里還有載(zai)入吉尼斯世界(jie)紀錄的大水車,你在小鎮任何一(yi)個(ge)角落都(dou)能看到它(ta)。
在這里,冬日(ri)也能遇(yu)見夏(xia)日(ri)的(de)(de)美好,云(yun)朵里緩緩落下的(de)(de)光,似一卷清新(xin)的(de)(de)LOMO膠片(pian),扎扎實實地熨燙心靈。
住進非(fei)遺,領略(lve)苗(miao)寨史(shi)詩
身邊總有朋友問我什么是旅行。我說,我喜歡的是“travel like live”。早些年自己可能也熱衷于“到此一游”,行李箱(xiang)也總是裝滿(man),但后來,我(wo)更喜歡融入生活的(de)旅行,每次旅途(tu)都當成一次新的(de)生活,開啟(qi)一場慢旅途(tu)。
此次丹寨之行,讓(rang)我睡進(jin)了非遺文化。整(zheng)個小鎮(zhen)就像一(yi)(yi)座(zuo)露天博物館,展(zhan)示著一(yi)(yi)部苗寨發展(zhan)的(de)詩(shi)史。
旅行這(zhe)幾(ji)天(tian)我一直住在萬達錦華(hua)溫泉(quan)度(du)假酒店(dian)。酒店(dian)緊鄰東湖湖畔,與萬達美華(hua)酒店(dian)隔湖相望,共同感受著大自然賦予的珍(zhen)貴景致。每一天(tian)睡至自然醒,拉(la)開窗簾,享(xiang)受慵懶(lan)。山似畫(hua)(hua)中山,人如畫(hua)(hua)中人。
在(zai)酒店的環湖步道接受第一(yi)縷陽光的恩賜之后,享受一(yi)份早餐,覺(jue)得(de)整個世界都是飽滿、豐盈、金燦(can)燦(can)、熱乎(hu)乎(hu)的。
酒店擁(yong)有338套苗族特(te)色客房和兩座特(te)色小院,內飾(shi)講究,當地手工藝(yi)人的(de)(de)苗繡織藝(yi)與手工藝(yi)品鑲嵌其(qi)間(jian),一步一景(jing)(jing)。貴州(zhou)多產竹(zhu),空間(jian)中(zhong)的(de)(de)竹(zhu)編給(gei)感官(guan)上帶來極其(qi)自然的(de)(de)氣(qi)質。貴州(zhou)蠟染有著神秘莫測的(de)(de)花紋,那(nei)飽(bao)含時間(jian)與愛意的(de)(de)花紋布(bu)在空中(zhong)飄(piao)動(dong)的(de)(de)美景(jing)(jing),宛(wan)若一幅(fu)天然圖畫,每逢路過(guo),眼神都要被吸引。
食在(zai)丹寨,嘴巴不再寂寞
去過貴州的(de)人,口腹(fu)之(zhi)欲都會得到大滿(man)足。
蔡瀾說過,“咸酸甜,日日是好日”。食物的(de)(de)溫度與(yu)生活的(de)(de)溫度是一致(zhi)的(de)(de),每一道冒著熱氣的(de)(de)食物都(dou)是一種(zhong)對(dui)生活的(de)(de)期待。
在(zai)酒(jiu)店南區的(de)自助餐廳,每(mei)一份餐食(shi)(shi)都(dou)在(zai)釋放(fang)著生活(huo)的(de)態度。我最喜愛這里的(de)冬日火鍋,冒著熱氣(qi)的(de)期待,是熱鬧的(de)本(ben)質。邊(bian)煮邊(bian)食(shi)(shi),嘴(zui)巴(ba)不曾停下;邊(bian)吃(chi)邊(bian)聊(liao),嘴(zui)巴(ba)不會寂寞(mo)。
早前讀過南宋詩人方岳一句詩,“眾口但便甜似蜜,寧知奇處是微酸”。當時不夠理解,而今吃到貴州的“酸”算是明了,酸是甜過后的(de)一(yi)陣驚喜,帶著(zhu)一(yi)股(gu)子的(de)颯(sa)爽勁(jing)兒,爽!
這里的(de)酸(suan)不(bu)是(shi)(shi)醋酸(suan),而是(shi)(shi)由(you)五谷(gu)自身(shen)發酵產生(sheng)的(de)酸(suan)味。紅(hong)酸(suan)湯貴在味道濃(nong)香,一口酸(suan)湯下肚(du),體(ti)味湯之醇香。
嘴巴不寂寞了(le),生活也有了(le)安心。
熱湯書香,皆是人間小確幸(xing)
幼時我(wo)(wo)擁有(you)最美好的(de)兩件事:一是(shi)父(fu)親(qin)總會帶我(wo)(wo)去圖書(shu)館(guan),得(de)以廣泛而自(zi)由地閱讀;二是(shi)家(jia)人總喜歡爬山,讓我(wo)(wo)從小(xiao)(xiao)就多接(jie)觸(chu)自(zi)然。前(qian)者讓我(wo)(wo)找到自(zi)我(wo)(wo)的(de)價值,具備深入內心的(de)探索;后(hou)者又讓我(wo)(wo)忘卻(que)自(zi)我(wo)(wo),感(gan)知自(zi)我(wo)(wo)的(de)渺小(xiao)(xiao)與平凡。
林(lin)立的(de)(de)寫字樓可以困住(zhu)人(ren)的(de)(de)身(shen)體,卻(que)困不住(zhu)向往(wang)自由的(de)(de)靈魂。一池(chi)溫熱的(de)(de)湯(tang)水(shui),便(bian)是人(ren)間(jian)的(de)(de)小確幸。丹寨(zhai)龍(long)泉山地(di)下2800米的(de)(de)天(tian)然(ran)溫泉水(shui)源,更是自然(ran)的(de)(de)恩賜。置身(shen)于泡池(chi)中,感(gan)知自我的(de)(de)渺小,也贊(zan)嘆自然(ran)的(de)(de)美。
莎士比亞說過,“生活中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像鳥兒沒有翅膀”。丹(dan)調圖(tu)書館是全國(guo)首個微信心書圖(tu)書館。圖(tu)書館圍(wei)繞一(yi)棵(ke)600年的老桂樹設計成半弧形,書籍(ji)類別豐(feng)富,就算待一(yi)天也不會厭倦。
贊嘆(tan)這里(li)的(de)藝術之美,散(san)布在屋頂的(de)書(shu)頁吊燈,用苗族口頭經(jing)典賈文穿插(cha)點綴(zhui),輕巧靈動,宛若書(shu)頁隨風(feng)飄(piao)動,將(jiang)延伸感與通透感展(zhan)露(lu)無遺。
這(zhe)(zhe)是書店(dian),亦是一座書殿。在(zai)這(zhe)(zhe)里走(zou)過春(chun)夏秋冬,看一場流動(dong)的盛宴。
置(zhi)身于此,生活(huo)是景亦是詩(shi)
這里的生活,讓我想起托芙·揚松寫過的一段小島生活:“這是一個普通的島,一切都是滿的,每一個人都有他確定的自信和固執,在他們的海岸線上,一切都堅如磐石,一切又是漫不經心。”
大概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時刻,想要回歸一種淳樸簡單的生活。置身于此,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travel like live”。在湍急(ji)的時光(guang)里,把(ba)自己(ji)放(fang)進更大更遠的時空里,從(cong)一(yi)處(chu)(chu)到另一(yi)處(chu)(chu),旅(lv)行(xing)便有了意義,步步前行(xing),山依然在遠處(chu)(chu)。
丹寨,近山水,又近人煙,我想我再也尋不到這樣的特殊美。生活在這兒,不用去很遠,身邊就是詩,就是景。直到今晚坐在電腦前敲著鍵盤,我耳邊都在回蕩著《飛鳥集》中的那句“鳥兒愿為一朵云,云兒愿為一只鳥”。
我想,這是我對這里(li)最真(zhen)切(qie)的感悟(wu),還(huan)想再見(jian)。
換(huan)上苗服的朵(duo)兒在(zai)鳥籠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