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萬達,已是全球舉足輕重的商業帝國。萬達之大,大在何處?顯然不只是體量大、抱負大,更在于自身洋溢的文化大氣。讀古籍,得精髓,這是萬達人目前正做的,飽含著萬達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敬意與溫情。
少時背《三字經》,不解其意,往往流于望文生義。比如這句:“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現(xian)在當(dang)然知道《中庸》與《大學(xue)》是(shi)兩(liang)本書的名字(zi),但少(shao)時(shi)懵懂(dong),不(bu)知其深意(yi),更遑論(lun)研讀過。
及至大學(xue)(xue)讀(du)中(zhong)文系(xi)時,才算(suan)真(zhen)正(zheng)接觸到《大學(xue)(xue)》和《中(zhong)庸(yong)》。《大學(xue)(xue)》的(de)作者(zhe),據稱是(shi)孔(kong)門弟子曾(ceng)參,《中(zhong)庸(yong)》的(de)作者(zhe)則是(shi)孔(kong)子后人孔(kong)伋。儒(ru)家經典著(zhu)作四書(shu)(shu)中(zhong),《大學(xue)(xue)》《中(zhong)庸(yong)》占前兩位(wei),可見其重要地位(wei)。其實,說是(shi)兩本書(shu)(shu),不如說是(shi)兩篇文章,《大學(xue)(xue)》《中(zhong)庸(yong)》皆出自(zi)《禮記》,由南宋學(xue)(xue)者(zhe)朱熹(xi)從中(zhong)抽出,單(dan)列成書(shu)(shu),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shu)(shu)。
朱熹云: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在古代,讀四書有博取功名之用,更有修身養性之效。今天,廢除科舉制已100多年了,但四書仍有廣泛受眾,正在于它們是經得起時間淘洗的經典,已深入中華民族的文化血液之中。比如《大學》,其核心思想是“修、齊、治、平”,不(bu)管(guan)是古代(dai)還是現代(dai),讀書人大(da)都持此理(li)想,綿延(yan)不(bu)絕。
《大學》之大與萬達之大
《大學》向來有“儒學啟蒙第一篇”之稱,《大(da)學(xue)(xue)》之大(da),大(da)在何處?古人(ren)認為,大(da)學(xue)(xue)者,大(da)人(ren)之學(xue)(xue)也。大(da)人(ren),即(ji)修為、為政、治國之人(ren)。故此,《大(da)學(xue)(xue)》就是一(yi)部教人(ren)如(ru)何成為大(da)人(ren)的著作(zuo)。今天,我們讀(du)《大(da)學(xue)(xue)》,未(wei)必如(ru)此功利,但不(bu)能不(bu)驚嘆(tan)其字字珠璣,有(you)一(yi)種讓人(ren)心悅誠服的哲學(xue)(xue)意(yi)味。
從格(ge)物開(kai)始,《大學》編排了人生(sheng)八部曲(qu),分別為(wei):格(ge)物、致知(zhi)、誠意(yi)、正(zheng)心、修身、齊(qi)家、治國、平天下。不(bu)是(shi)每個(ge)人都(dou)能(neng)達到(dao)這八個(ge)階(jie)段,但無(wu)論格(ge)物致知(zhi)還是(shi)修身齊(qi)家,人生(sheng)在世(shi),恐怕都(dou)少不(bu)了這些。
當今的萬達(da),已(yi)是(shi)全球舉足輕重的商業帝國。萬達(da)之大(da)(da),大(da)(da)在何處?顯然不只(zhi)是(shi)體量大(da)(da)、抱負大(da)(da),更在于自身洋溢的文(wen)化大(da)(da)氣。
在不久前的萬達2016年年會上,王健林號召10萬名員工讀《大學》《中庸》,“今年我推薦大家繼續讀一讀國學經典,讀讀《大學》《中庸》吧!”由于(yu)此舉(ju)契合了當(dang)(dang)下方興未艾的(de)國學熱,也許有人認為王健(jian)林是不是蹭熱點、盲目跟風?答案當(dang)(dang)然(ran)是否(fou)定的(de)。
早在2005年,王健(jian)林就(jiu)推(tui)薦過《論(lun)語》,稱《論(lun)語》是中(zhong)國(guo)儒學(xue)核(he)心的(de)思想,是集(ji)中(zhong)國(guo)傳統文化大成的(de)東西,博大精深,希望員工尤其是部門經理、總(zong)助(zhu)以上的(de)員工一定要學(xue)。10多年前,國(guo)學(xue)熱度不高,國(guo)學(xue)二字甚至被一些人標簽化、污名化,把(ba)國(guo)學(xue)理解(jie)為衰腐之學(xue)。而王健(jian)林反(fan)其道而行之,青睞儒家(jia)典籍,可見眼光非凡。
除了薦讀《論語(yu)》,王(wang)健林2014年推薦的(de)讀物是《禮記(ji)》,在推薦語(yu)中(zhong)王(wang)健林是這樣說的(de),萬達搞文(wen)(wen)化產業,必須突出中(zhong)國文(wen)(wen)化元素(su)。我們(men)有這個志氣,也(ye)正(zheng)朝這方(fang)面(mian)努力。故而(er),王(wang)健林今天薦讀《大(da)學》《中(zhong)庸》,顯屬水(shui)到渠成之(zhi)事。
如果止于推薦,并不讓人稱奇,王健林講話常常引經據典,比如曾在報告中援引《大學》中的一些話。有人查索發現,《大學》中的“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曾出現在其報告中。
萬達之達與中庸之道
不獨《大學》,王健林還多次引用《中庸》中的此舉。比如,在2001年工作報告中,王健林說,所謂“行前定,則不究,道前定,則不窮”,只有(you)制定了正確(que)(que)(que)的(de)目標(biao),做(zuo)事才能成功。在(zai)現在(zai)市場競爭條件下,一(yi)個企業有(you)無明確(que)(que)(que)而(er)且正確(que)(que)(que)的(de)戰略目標(biao)是重要(yao)的(de),如果有(you)正確(que)(que)(que)的(de)戰略目標(biao),將會(hui)指引企業沿(yan)正確(que)(que)(que)的(de)道路走(zou)下去,沒有(you)目標(biao),就會(hui)發生搖擺,看市場上什(shen)么賺(zhuan)錢就做(zuo)什(shen)么,最終可以賺(zhuan)到(dao)一(yi)些錢,但只能小有(you)成就,很難(nan)做(zuo)大(da)。
一說到(dao)中(zhong)庸(yong),我們很(hen)容易形成刻(ke)板(ban)印象,常與兩不(bu)得罪(zui)、平庸(yong)掛鉤。其實,中(zhong)庸(yong)的(de)深刻(ke)內涵包(bao)含三個層面,執兩用中(zhong),和而不(bu)同,權變時中(zhong)。所謂:不(bu)偏之謂中(zhong),不(bu)易之謂庸(yong)。中(zhong)者(zhe),天下之正道(dao)。庸(yong)者(zhe),天下之定理。簡言之,追求的(de)是(shi)天人合(he)一的(de)境界,恰到(dao)好處,不(bu)走極端,這很(hen)難做到(dao),故(gu)孔子說,中(zhong)庸(yong)大概是(shi)最(zui)高的(de)德行(xing)了(le)吧!大家缺乏它已經(jing)很(hen)久了(le)!
中庸之道被譽為儒家的倫理道德準則、常行之禮,與萬達有何干系?關系大著呢。比如,王健林倡導“君子慎獨”,要求員工自我嚴格約束,君子慎獨就出自《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從1988年創立,萬達即將迎來30周年。名如其義,今日的萬達確實已經萬達,而勃興于其中的萬達價值取向,就讓人感受到中庸之道的力量。比如堅守誠信是萬達文化的核心特點,而《中庸》提出,“誠于內,信于外。”《中庸》還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無論做人還說做企業,想達到(dao)至誠并(bing)不易,但并(bing)不妨礙把至誠當成追求目標。
向前走與回頭看
“國際萬達,百年企業”,這是萬達集團的愿景;“共創財富,公益社會”,這是萬達的使命;“勤學敬業,志在必得”,這是萬達的精神;“誠信,創新,自律,和諧”,這是萬達(da)的核心價(jia)值觀。稍加咂摸便(bian)可(ke)發現,這些元(yuan)素在古代典籍中都能一一找到出處。
而我們讀《大學》《中庸》,也不難發現有太多值得拍案叫絕的佳句。比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無論(lun)做人(ren)做企業,并(bing)非先從(cong)古(gu)籍上(shang)找出處,然后按(an)照古(gu)籍上(shang)說(shuo)的做。但我們(men)今(jin)天所領悟的智慧與經驗,古(gu)人(ren)早已總結出來并(bing)結集成(cheng)文,這正是(shi)古(gu)代典籍的價值(zhi)之所在。一個人(ren)走再遠也(ye)得回頭(tou)看,一家企業也(ye)是(shi)如此。回頭(tou)看,看古(gu)人(ren)怎么說(shuo),從(cong)中汲取力(li)量,規避風險,才不辜(gu)負古(gu)代典籍。
《大學(xue)》云,自(zi)天子以至于(yu)庶人(ren),皆以修(xiu)身為本。讀古(gu)籍,得精髓,這是萬達(da)人(ren)目前正做(zuo)的,飽(bao)含著萬達(da)人(ren)對優秀傳(chuan)統文化的敬意與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