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在每一個公共空間,尤其是商業和社交空間里,看見越發濃重與和諧的人文歷史,讓這些地方在具體和抽象的雙重意義上,都能成為有效的“小博物館”,像一面鏡子(zi),映(ying)鑒(jian)出我們(men)的(de)過去、現在與將來(lai)。
偶然去石景山,看到萬達廣場的“廠東門1919”,吃了一驚。這是萬達集團和首鋼集團聯合打造的工業文化主題街區,把石景山萬達廣場二層9000多平方米的步行街改建成了突出“首鋼元素”的文化街區。
萬達廣場想必大部分國人都知道,多年來它都以購物、飲食和娛樂的面目示人,完全是現代化、新生活的象征;對于首鋼,國人一定也不陌生,一個現代化的大型國企,曾因冠名籃球隊而被體育愛好者長年掛嘴上,這個始創于1919年的企業就在北京的石景山區。一家百年企業,盤踞在一個地方經風歷雨,其中的艱辛與奮斗、心得和傳承,必然會形成一種強韌的企業精神,而這種精神,又與所在駐地的精神密不可分。把首鋼精神貫穿到石景山的“廠東門1919”文(wen)化街區,也是萬達廣場(chang)的慧眼(yan)別具。
廣場里那些沖擊力爆棚的粗大管道,戴頭盔的勞作工人雕塑,原生態的鍋爐、齒輪、列車,一下就把我們送回了熱氣騰騰的工作現場。這是一曲首鋼的“小博物館之歌”,是(shi)首鋼的博(bo)物(wu)館,也是(shi)首鋼精神(shen)的博(bo)物(wu)館。細節重現歷史(shi),歷史(shi)不僅存在于(yu)石(shi)景山(shan)萬達廣場(chang)購物(wu)、餐飲、娛樂的背景,而且滲入了每一個到這里來(lai)的人(ren)的日常生(sheng)(sheng)活,一點一滴地提(ti)醒我們:你(ni)從哪里來(lai),你(ni)是(shi)誰,也讓你(ni)更清(qing)楚你(ni)要(yao)到哪里去。所以,歷史(shi)同樣也是(shi)催生(sheng)(sheng)新意的當(dang)下生(sheng)(sheng)活。
在過去,可能很難想象類似的人文歷史與商業操作能如此和諧交融。做人文歷史靠的是擔當與情懷,商業盯著的是錢,兩條道偶有交集也多是淺嘗輒止。而“廠東門1919”卻是全方位地與“萬達”合二為一,互為彼此。這固然是商業模式的更新換代,但在這2.0、3.0的升級中,做到了情懷、詩意對消費和社交生活的補濟與糾偏,這也讓一個公共空間最大限度地成為日常生活本身。這個日常生活,既有撲面而來的當下,也包含余音裊裊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講,“廠東門1919”就是石景山萬達廣場的“小博物館之歌”。
我把這個發現告訴了朋友,朋友“哼”了一聲:“少見多怪,萬達廣場有一串這樣的文化街區:上海五角場萬達廣場‘石庫門’主題街區、包頭萬達廣場的‘鹿城集市’文創主題街區、濟南高新萬達廣場‘泉城印象’文創主題創意街區、桂林高新萬達廣場‘漓·花·集’主題街區……”
朋友說出的一串街區,我都不曾涉足。好在網絡天涯咫尺,可以迅速彌補我的孤陋寡聞。上網一頓狂搜,歡喜漸生——萬達每一個主題街區都對應著一個地方的歷史與人文:上海是石庫門和霓虹燈、海報、郵筒、留聲機的老上海;包頭的“鹿圖騰”,包頭在蒙古語里即被稱作“鹿城”,極具民族特色;濟南的“泉城印象”把泉城的火車站、老舞臺、老弄堂、老雕塑、東荷西柳和趵突泉等都復制進了街區;桂林的“漓·花·集”也別致無比(bi),展示(shi)了(le)諸(zhu)多珍稀鳥類和極(ji)具地方特色(se)的文(wen)化(hua)產品。僅是網上閱讀,目光(guang)穿行在(zai)文(wen)字(zi)、圖片和視(shi)頻(pin)中(zhong),我也能迅速地與相關城市接上頭;這些(xie)文(wen)字(zi)、圖片和視(shi)頻(pin)中(zhong),有(you)著獨屬(shu)于(yu)它們自己(ji)的前生今世。
我希望在每一個公共空間,尤其是商業和社交空間里,看見越發濃重與和諧的人文歷史,讓這些地方在具體和抽象的雙重意義上,都能成為有效的“小博物館”,像一面鏡子,映(ying)鑒出我們的過去、現在與將來。
萬達做到了(le),這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