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紛紛報道,稱《再回延安》“以一種創新的表達方式,體現了紅色文藝精品的魅力”。
近日,一(yi)支時(shi)長57秒的《英雄從未遠去,眼淚足以(yi)證明》的短視頻快速刷爆各大社交平(ping)臺。視頻畫面里(li),不(bu)僅白發(fa)蒼(cang)蒼(cang)的老人,甚至稚(zhi)氣未脫(tuo)的孩(hai)子,都被舞臺上的劇情感染,潸然淚下。
視頻中場景均來自國內首部紅色主題沉浸情景劇《再回延安》。從6月11日首映至今,該劇每天演出3場,已在延安紅街連續演出100多場,這股紅色觀演熱潮持續升溫,已有數萬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慕名而來,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其間,央視、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也紛紛報道,稱其“以一種創新的表達方式,體現了紅色文藝精品的魅力”。
《再(zai)回延安》采用沉浸式演出,觀(guan)眾(zhong)與(yu)演員幾(ji)乎零距離
“整場演出,差不多一半的時間我一直在哽咽,眼中泛淚、口罩浸濕。《再回延安》不僅是頂級的紅色經典,即便在整個舞臺劇范疇也堪稱絕佳。”有觀眾這么評價。該劇導演張冬說,“紅色文化全新的表達方式,如此受歡迎,這是時代的榮光”。
劇情以小見大引發共鳴(ming)
沉浸(jin)式情景(jing)劇,是(shi)(shi)近年來才崛(jue)起的劇種,而《再回延安(an)》則是(shi)(shi)首次選擇長征(zheng)(zheng)這段紅色征(zheng)(zheng)程作為(wei)精神內核。
導演張冬說(shuo),初期創作(zuo)團隊(dui)多次(ci)采風,最終確定了(le)全劇的(de)線索——爺爺的(de)日記以及紅旗班(ban)的(de)故事;經過一(yi)年多的(de)藝術創作(zuo)與空間設計,以旗手(shou)劉寶順和紅旗班(ban)為線索的(de)中國首個紅色室內情(qing)景體驗劇才得以面世。
日記導出的(de)(de)回憶(yi)式表達(da)方(fang)式,使整部(bu)劇顯得自然且(qie)真(zhen)實。作為紅(hong)旗班的(de)(de)唯一幸(xing)存者,劉(liu)寶順扛著紅(hong)旗到了(le)延(yan)安(an)。在(zai)延(yan)安(an),他卻無(wu)數次(ci)夢里(li)遇(yu)到一路相伴的(de)(de)戰友(you),有對戰友(you)的(de)(de)無(wu)限緬懷,也(ye)有對革(ge)命(ming)歲月(yue)的(de)(de)追憶(yi)。在(zai)和(he)平年代,這種情(qing)愫也(ye)能(neng)輕而易舉地引發人(ren)們(men)的(de)(de)共鳴。
演出現場
最(zui)樸素的臺(tai)詞震撼心(xin)靈(ling)
張冬說,令他感動的是,不少觀眾表達了想二刷《再回延安》。他認為,原因之一就是“很多臺詞既宏大又真實,讓人刻骨銘心”。
“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紅(hong)(hong)旗班(ban)班(ban)長繡在紅(hong)(hong)旗上的(de)這句話(hua),出自魯迅先生雜文集《熱風》,也是該劇最廣為流傳的(de)一句經(jing)典臺(tai)詞(ci),它代表(biao)著中國革命的(de)星(xing)星(xing)之火,曾在至暗時(shi)刻(ke)給人以力量,也是《再回延安》整(zheng)部劇的(de)靈魂。
主角劉寶順有過一段自白,“我是一名護旗手,曾帶著這面旗幟穿越過雪山和草地,盡管一路上有無數人倒下,但旗不倒,精神就不會倒。”這種簡(jian)單平(ping)實的(de)(de)表(biao)達風格,一下就拉近了(le)觀眾和歷史的(de)(de)距離。
“后來我才意識到,這是在一場夢里。紅旗班原來有老軍醫、小秀才、大伙夫,還有一位擁有鋼鐵意志的老班長,他們都犧牲了。班長離開前叫寶順不能哭的時候,我已經哭得說不出話來了。”北京觀眾文柏噙著(zhu)淚水(shui)走出劇院(yuan)后,決定二刷(shua)這部(bu)劇。
漫無邊際、布滿泥沼甚至暗藏殺機的草地,成為這支隊伍更大的噩夢,疾病、傷痛乃至精神的崩潰接踵而至……戰友們一個個倒下,只有17歲的劉寶順,帶著死去戰友的祝福,以班長最后的囑托為動力,撐起紅旗班的旗幟獨自走出了草地。然后,他喊出了那句震人心魄的口令:“紅旗班應到五人,實到一人,出發!”
這(zhe)是整部劇(ju)觀眾情(qing)緒的(de)最高峰,現場幾乎(hu)所有(you)人都忍不住(zhu)淚奔了。觀眾里,有(you)白發蒼蒼的(de)老者,也(ye)許是親歷(li)過革命(ming)年(nian)代的(de)老紅軍;有(you)附近(jin)中小(xiao)學(xue)(xue)校的(de)老師,帶著(zhu)成群(qun)結隊的(de)學(xue)(xue)生前來;也(ye)有(you)攜(xie)全家人接受紅色教育的(de)退(tui)休老黨員;還有(you)遠(yuan)道而來、慕名打卡(ka)的(de)年(nian)輕人。
“我覺得自己仿佛走進劇里,成了一個紅軍戰士,歷史的畫面在這一刻被藝術重新喚醒,讓我深刻感受到可視、可觸摸、有溫度的‘沉浸式’演出,眼淚也禁不住噴涌而出。”延安本地觀眾高華說。
從深圳專程趕來延安的青年觀眾段延,對這段慷慨陳詞尤其印象深刻,他說:“簡單的幾個字,包含了豐富的意義,既是點題也是升華,整部劇的精神在這一刻定格,情緒超燃!”
觸手可及(ji)的體驗富有感染力
觀眾備受感染的(de)(de)另外一個原因,是行(xing)進式觀看方式和(he)逼真的(de)(de)演出效果(guo)。
第一幕中,全場昏暗的燈光下,封閉的空間里,隨著一聲聲答“到!”,一個個紅軍戰士次第出現在觀眾周圍,這種舞臺藝術的呈現,讓觀眾“深陷其中”。
爬雪山一幕中,觀眾的真實體驗是“頭頂嘩嘩地飄著雪花、身邊呼呼地吹著冷風”,如置身雪山(shan)一(yi)般。紅軍(jun)戰士(shi)們,每(mei)一(yi)次(ci)從高聳的(de)雪道上跌落(luo),都揪動著觀眾的(de)心(xin)。而(er)當(dang)看(kan)到(dao)鮮紅的(de)旗幟在(zai)白雪皚皚的(de)盡頭(tou)矗立時,所(suo)有人瞬間又同時看(kan)到(dao)了希望。
過草地時,紅旗班的戰士們“吃饅頭”的場景也十分動人。劉寶順攏著胳膊,像是捧著一籠剛出鍋的大饅頭,招呼戰友來吃。戰友們也一人一個,抓起來細嚼慢咽,還直夸“寶順啊,饅頭真香”。殊不知(zhi),這只(zhi)是在極度饑餓的長征(zheng)路上,戰士們(men)發明的一種充饑游戲。
最后一幕,全劇劇情(qing)(qing)高潮到(dao)來時,創新的(de)道(dao)具也給觀(guan)眾情(qing)(qing)緒爆發(fa)強力加持(chi)。一面巨大(da)的(de)紅旗(qi)緩(huan)緩(huan)下(xia)落到(dao)觀(guan)眾的(de)頭(tou)頂,讓觀(guan)眾抬頭(tou)凝(ning)視、伸手觸摸,極大(da)調動了觀(guan)眾的(de)情(qing)(qing)緒。
“開局即高潮,啟幕就落淚。這部劇真的很與眾不同,讓我深切感受到臺詞和劇情相結合的穿透力。”來自杭州的(de)80后觀眾張麗表示,特別是沉浸式(shi)的(de)環形舞臺,觀眾站在中間,營造(zao)出的(de)氛圍感,是普通(tong)演出遠無(wu)法比擬的(de)。
帶孩子第一次來延安的上海游客張萍說:“希望孩子在這里重溫革命歷史,《再回延安》是我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最好的教育在于體驗,銘記苦難,才會珍惜眼前。我和孩子幾度落淚,特別感動。”
讓觀眾沉浸其中體驗紅色文化的魅力,而不是一味“宣教式”被動接(jie)受,《再回延安》給出了滿分答案。
不同年齡的觀眾(zhong)都被劇(ju)情感染(ran),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