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lai)自萬達職業技術學院首(shou)批(pi)貴州籍新生的感謝
“是萬達職業技術學院讓我有了上大學的機會。我們雖然不是丹寨人,但我們同樣感恩。我必須早一點自食其力,為家里分憂。”
中午12點,萬(wan)達職業技(ji)術學院嶄新的食堂里,學生們正在(zai)有(you)序地排隊打飯就餐。2017級會計(ji)專業的龍艷紅端著(zhu)餐盤走到桌邊(bian),
肉末茄子、豆角炒肉、炒青菜、土豆湯,5塊錢便吃到了兩葷一素一湯的套餐。“學校的飯菜不貴,校園環境也很好。”她說。
19歲的龍艷紅并不(bu)是丹(dan)寨(zhai)籍學(xue)生,她來(lai)自貴(gui)州省六盤水市六枝(zhi)特區牛場鄉尖腳村,距離(li)丹(dan)寨(zhai)尚需(xu)數(shu)小時(shi)車程。但她同樣是一名(ming)貧困學(xue)生,父母在家務農,全家只有不(bu)到(dao)2畝土地(di),而兩(liang)個弟(di)弟(di)、一個妹(mei)妹(mei)都在讀書,家庭經濟負(fu)擔很重。
在外打工的舅舅從新聞里聽說萬達集團在貴州修建了高職院校,就建議外甥女報考試試看。“聽說職業教育更好找工作。”龍艷紅說。
作為萬達“企業包縣、整體脫貧”扶貧(pin)(pin)模式中的長期(qi)項(xiang)目,萬達職(zhi)業技術(shu)學(xue)(xue)院(yuan)旨在通過教育提高丹寨人口(kou)素(su)質,從(cong)根本上(shang)阻(zu)斷貧(pin)(pin)困發生(sheng)路徑(jing),實現(xian)造血式扶貧(pin)(pin),而這一(yi)功能已(yi)從(cong)丹寨縣輻(fu)射(she)至貴州全省(sheng)多個貧(pin)(pin)困地(di)區。許多學(xue)(xue)生(sheng)和龍艷紅一(yi)樣,從(cong)貴州的大(da)山深處(chu)來到萬達職(zhi)業技術(shu)學(xue)(xue)院(yuan),在這里接受教育。萬達職(zhi)業技術(shu)學(xue)(xue)院(yuan)護理專業的班主任李佳(jia)告訴(su)記者,班上(shang)81名學(xue)(xue)生(sheng)來自全省(sheng)各地(di),80%都是貧(pin)(pin)困生(sheng)。
黔東南苗族(zu)侗族(zu)自(zi)治州黎平縣(xian)尚重鎮的侗族(zu)姑娘歐陽顯江,父母均在浙江打工,姐姐在貴陽讀大(da)學,弟弟在縣(xian)城讀高(gao)中,三個孩子(zi)都(dou)需要學費和生活費。為了分擔家里(li)的困難,她向國家申請了生源(yuan)地助學貸款(kuan),準備畢業后自(zi)己(ji)找工作還貸。暑假她四處(chu)打工,賺取(qu)讀書期間的生活費。
2017級(ji)會計專業的(de)梁正敏(min),家住貴州省遵義市忠莊,并不(bu)是(shi)(shi)(shi)農(nong)村戶口,但一(yi)家人的(de)生活也是(shi)(shi)(shi)捉襟見(jian)肘。父親(qin)在(zai)外打零工,收入十分不(bu)穩(wen)定。母親(qin)則(ze)是(shi)(shi)(shi)一(yi)名環衛(wei)工人,每天(tian)早(zao)上(shang)5點就起床清(qing)掃街道、擦(ca)洗(xi)護欄,一(yi)個月的(de)工資僅(jin)1600元。而80多歲(sui)的(de)爺(ye)爺(ye)雙腿殘疾,長期需要護理(li)。梁正敏(min)小學就學會了(le)做(zuo)飯(fan),課余時間要做(zuo)好早(zao)餐、午飯(fan),給工作中的(de)媽媽和病床上(shang)的(de)爺(ye)爺(ye)送(song)去。
今年高考,梁正敏考得不太理想,但又擔心復讀會讓家里雪上加霜。“是萬達職業技術學院讓我有了上大學的機會。我們雖然不是丹寨人,但我們同樣感恩。我必須早一點自食其力,為家里分憂。”梁正敏說。
“萬達將每年從畢業生中擇優錄取50%進入萬達工作,這是個大好消息。”2017級護(hu)理(li)專業(ye)班主任李佳(jia)說,她期盼(pan)這(zhe)些貧(pin)(pin)困(kun)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ye),早日(ri)踏上(shang)工作崗位,帶動全家脫(tuo)貧(pin)(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