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通過這次選拔,爭取當一名球童,去更多的城市,去更遠的地方。”王陽說。
運球(qiu)繞桿、定點投籃……在貴州省黔(qian)東南苗族侗(dong)族自治(zhi)州丹寨縣舉(ju)行的2019籃球(qiu)世界(jie)(jie)杯小冠軍球(qiu)童選(xuan)拔活動(dong)現場,10歲(sui)的王陽憑借嫻熟的技術,吸引了觀(guan)眾的目光(guang)。鮮(xian)為人(ren)知的是(shi),籃球(qiu)讓王陽有了未來走向更(geng)遠世界(jie)(jie)的夢想(xiang)。
王(wang)陽(yang)是(shi)丹寨縣揚武鎮烏西村人,今年參加(jia)了(le)2019中(zhong)國小籃球(qiu)聯賽(西南(nan))大區(qu)夏令營,他與隊友組建的10歲以下(xia)年齡段籃球(qiu)隊獲得黔東南(nan)州第一名(ming)(ming),隨后(hou)(hou)作(zuo)為州代表隊到貴陽(yang)參加(jia)省(sheng)級決賽,同樣斬獲第一名(ming)(ming),最(zui)后(hou)(hou)參加(jia)了(le)在成都舉行(xing)的大區(qu)賽,也取得了(le)不錯的名(ming)(ming)次。
“我今年去了凱里(州府)、貴陽、成都,這幾個地方我還是第一次去。希望以后籃球能夠帶我去更遠的地方,我還想去北京、上海。”王陽說。
由于父親喜歡籃球,王陽從4歲就開始接觸籃球。“爸爸在我家臥室的墻上掛了一個籃球筐,我每天放學回家,做完作業后就在臥室里練習籃球。”王(wang)陽說,家里的(de)籃球(qiu)筐已經練壞了(le)兩個,現在掛著的(de)是第三(san)個。
王陽跟(gen)父(fu)母(mu)(mu)一(yi)(yi)起居住在丹(dan)寨縣(xian)城,房(fang)子(zi)是父(fu)母(mu)(mu)在約10年前租下來的。房(fang)屋面積40多(duo)平方米,一(yi)(yi)共(gong)兩(liang)間(jian),他(ta)與弟弟王鴻跟(gen)父(fu)母(mu)(mu)擠在同一(yi)(yi)間(jian)臥室里。
“房子雖然小,但我們還是為兄弟倆騰出了一些可以鍛煉的空間。”父親王興奎說,相比之下,兒子現在的條件比他小時候“好多了”。
王興奎今年36歲,10歲起他就與籃球結下了不解之緣。“第一次接觸籃球,我就喜歡上了這項運動,但是因為家庭困難,沒錢買籃球,只能借別人家的打。村里沒有籃球場,就隔三岔五跟村里的小伙伴去其他村打。其他村的籃球場條件也不好,大多是木質的籃板,泥土的地面,不過打球的人還是很多。”他說,初中輟學(xue)后他就(jiu)出去打工,打籃球(qiu)的(de)(de)機會(hui)也就(jiu)越(yue)來(lai)越(yue)少。不過,這個愛好影響了自己(ji)的(de)(de)兩個兒子。
“給孩子培養籃球的興趣,是希望他們能夠在生活中找到一種熱情。” 王(wang)興奎(kui)說,兩個兒(er)子(zi)都有運動天賦,大兒(er)子(zi)王(wang)陽不僅籃(lan)球(qiu)打(da)得(de)好,乒乓球(qiu)、跳繩(sheng)、圍棋(qi)、象棋(qi)也練(lian)得(de)不錯,作為父(fu)親的(de)他甚至連象棋(qi)都下不過兒(er)子(zi)。
因為沒有條件參加籃球專業培訓,王陽平時除了靠父親指導,基本都是自學。他經常用父親的手機查看網上教學視頻,“比如學習如何控球,如何運球,如何投籃,如何傳球,碰到不懂的問題我就上網搜索。”王陽說,因為熱愛,加上(shang)父母支持,自己(ji)進步很快。
王陽平時在學校跟同學一塊兒打球,回家后,他還得帶弟弟王鴻練球。王鴻今年6歲,剛學球一年,就能左右手控球和運球,不服輸的他還經常在家里“單挑”哥哥。
“我用左手跟他打,有時候我打進得多,有時候弟弟發揮得也不錯。”王陽說,正是(shi)因為兄弟二(er)人表(biao)現突出,他們(men)被縣(xian)里同時推(tui)薦參(can)加了(le)此(ci)次籃球世界杯小(xiao)冠(guan)軍球童(tong)選拔活動,獲得了(le)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小(xiao)球童(tong)同場競技(ji)的機會。
“我希望通過這次選拔,爭取當一名球童,去更多的城市,去更遠的地方。”王陽說。
為了兒子的籃球夢,父母也一直默默支持著。“雖然我們的家庭條件不好,但是兒子每次走出縣外參加比賽,我們都會陪同。”王興奎說,“主要是想讓他知道,無論在球場是輸是贏,在我們心里,他都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