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要用自己最擅長的(de)事——游(you)記,讓更多(duo)的(de)人(ren)了解丹寨;用她們的(de)筆(bi)和(he)鏡頭、眼睛和(he)心靈,讓更多(duo)的(de)人(ren)喜歡丹寨。
3位美女加才女的組合,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她們不是“SHE”,而是丹寨萬達小鎮迎來的首個“鎮長”團,第19任“輪值鎮長”。
“鹵樹懶”盧燕、“Caterpillar”林苑、“皮皮”易真真,3位網絡上的旅行達人齊聚丹寨,戴上了萬達小鎮“鎮長”的袖標。短短一周,她們從對丹寨一無所知,變成了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鐵桿粉絲”,并決心成為丹寨萬達小鎮的“宣傳大使”。
“其實說心里話,我對國內許多新建的古鎮抱有謹慎態度。”盧燕說,一(yi)(yi)開始,她(ta)擔心丹寨萬達小(xiao)鎮過于嶄新(xin),缺少文化底蘊。易真真也以為(wei),國內這種(zhong)旅(lv)游小(xiao)鎮大同小(xiao)異(yi),可能就是一(yi)(yi)堆(dui)仿(fang)古建筑搭(da)起來的。
“但第一天在小鎮逛了一圈,我們都覺得很驚艷,跟之前想象的還真不一樣。”易真真說。
在3位“鎮長”眼中,萬達小(xiao)鎮古樸(pu)典雅,和青(qing)山綠(lv)水融為一體,并(bing)有國家(jia)非物質文(wen)化(hua)遺產精華項目作為支撐,非遺文(wen)化(hua)和商業元素結(jie)合得剛剛好。
喜歡畫畫和民間手工藝的盧燕,第一時間就在小鎮的蠟染體驗館感受了蠟畫制作。用特制的蠟刀,蘸上加熱熔化的蠟油,再用刀尖給勾好的線稿上蠟。“原本以為我有點畫畫基礎,應該不會太難,但一道道工序下來,上蠟的速度、蠟的溫度,感覺還是很考驗人的。”
說起丹寨的非遺文化,林苑也是如數家珍。“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苗族芒筒蘆笙樂舞、苗族服飾等等,這在其他古城難得一見。”林苑說,在附近的石橋村,她們見證了紙漿到紙張的全過程,感受了古法造紙技藝的神奇。“這里的水質很好,據說造出的紙可以保存1500年之久,這樣的質量是民族的驕傲。”
更讓她們回味悠長的是巧遇的“苗魚節”。
“苗魚節”是丹寨縣苗族慶賀豐收、祭祀祖先、辭舊迎新和祝福來年的傳統節日。對第一次參加少數民族盛大節日的“鎮長”們來說,一切(qie)都那么新(xin)鮮有趣。
全村人一起歡聚,在田里支起爐灶,兩個壯漢一起抬上炒菜的大鍋,菜炒好后再由婦女們排著長龍,送到田里的餐桌上。“在青山綠水中,大伙一起用餐喝酒,一起分享節日的喜悅,實在太幸運了。淳樸而簡單的快樂,非常感染人。”林苑說。
易真真認為,在現代社會,丹寨能把傳統文化保留下來已非易事。而丹寨萬達小鎮通過文化旅游,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不用外出務工,也能留在老人和孩子身邊。“這是丹寨萬達小鎮可以延伸開來的一個事兒。”
作為馬(ma)蜂窩網(wang)、去(qu)哪兒網(wang)、新浪微博、微信公號(hao)等平臺的(de)知名(ming)游記作者,她們(men)共同的(de)執政(zheng)綱領,就(jiu)是用自己(ji)最擅長的(de)事——游記,讓更(geng)(geng)多(duo)(duo)的(de)人(ren)(ren)了(le)解丹寨(zhai);用她們(men)的(de)筆和(he)鏡頭、眼(yan)睛(jing)和(he)心靈,讓更(geng)(geng)多(duo)(duo)的(de)人(ren)(ren)喜歡丹寨(zhai)。
擅長旅行漫畫(hua)的(de)盧燕,在(zai)離(li)開小鎮返回北(bei)京的(de)飛(fei)機上就迫不(bu)及待地畫(hua)下(xia)了自己(ji)的(de)收獲,回去(qu)后還(huan)將(jiang)制作網絡廣播節目《旅行小時光(guang)》。
雖然才剛剛離開,3位“鎮長”已在計劃下一次的丹寨之行,帶上家人,帶上朋友,或帶上團隊,在當地住上一段時間,進一步深度探訪。“這是一個來了一次,就有了牽掛的地方。”盧燕說。
離開丹寨時,林苑這樣寫道:“純凈甘甜的空氣,開胃誘人的美食,云霧繚繞的山脈,真誠淳樸的人文,豐富多樣的非遺,小小的丹寨容納了太多的內涵,值得細細探索。不少古城或許兩三天已足夠,但在丹寨,5天時間卻完全不夠用,期待下一次的相遇!”
而在她們的游記留言中,已有不少網友決定:“在某個花開的季節,跟著小姐姐的步伐,去尋找丹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