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華鳳的生活變化,是丹寨縣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縮影。
萬達幫(bang)扶丹寨提前兩年實現脫貧摘帽
“周一到周五在社區物管公司上班,每月有1570元,周六周日在萬達小鎮巡游表演蘆笙舞,每天有80元。再也不用為生計發愁了。”談起搬到縣城易地(di)扶貧安(an)置小區后的生活,貴州省黔東南苗族(zu)侗族(zu)自治州丹寨縣的苗族(zu)婦女潘華鳳說。
潘華鳳的生活變化,是丹寨縣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縮影。
她的蠟染(ran)帶動數百人(ren)創(chuang)收
2016年(nian)5月動(dong)工,2017年(nian)7月正式營業,一個(ge)按照黔東南苗族文化特色打造的(de)萬達小鎮在(zai)丹寨拔地而起(qi),包括今年(nian)建成的(de)溫泉酒店在(zai)內,已完工的(de)4期項目總投(tou)資15億元(yuan),直接(jie)創造2300多個(ge)就業崗(gang)位,吸(xi)納(na)建檔(dang)立卡(ka)貧困戶781人。
錦(jin)雞、鼓樓、苗(miao)年、尤公,4個(ge)取名自苗(miao)族舞蹈、建(jian)筑(zhu)、節慶和歷史人物的(de)廣場(chang)串起(qi)一個(ge)小鎮。鳥籠、蠟染、花草紙,游客在這里(li)初見(jian)丹寨(zhai)(zhai)的(de)非物質文化遺產,進(jin)而(er)體(ti)驗(yan)制作過程,還可(ke)由(you)門店介紹前往村(cun)寨(zhai)(zhai)深入探秘。
苗族(zu)蠟(la)染(ran)技(ji)藝代表性傳承人張義(yi)蘋,2016年(nian)在揚武鎮(zhen)基加村的(de)蠟(la)染(ran)合作(zuo)社(she)基礎(chu)上成立公司創(chuang)業,2017年(nian)把公司搬(ban)到(dao)了縣(xian)城附近的(de)卡拉村。
“那時小鎮剛建好,我沒錢入駐,有一家銀飾鋪子免費拿部分場地給我展示。”張義蘋(pin)說,就靠這(zhe)個小(xiao)窗口,不僅有直接(jie)銷(xiao)售,還(huan)有客(ke)戶找到卡拉(la)村聯系她,當年(nian)銷(xiao)售額(e)超過100萬元(yuan)。
如今,丹(dan)寨萬(wan)達(da)小鎮直接帶動培(pei)育(yu)的(de)蠟染生產企業(ye)和合作(zuo)社有6家。萬(wan)達(da)的(de)投資還帶動了多彩貴(gui)州(zhou)、廣西泓文、北京途(tu)塔、北京云上國旅等企業(ye)到丹(dan)寨投資,總投資超過13億元。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銷售下滑,8月8日小鎮邀請我們去北京的萬達廣場,通過消費扶貧窗口宣傳展示苗族蠟染工藝。”張義蘋說,現在她的公司直接帶動46名做蠟染的“苗族媽媽”,加上藍靛種植、織布,一共帶動200多名婦女(nv)創(chuang)收(shou)。
他的農(nong)家(jia)樂(le)營業額翻番
“來萬達小鎮的客人幾乎都會來卡拉。”卡拉村第一個開辦農家樂的村民吳明飛說,在小鎮開業前,全村有4家農家樂,生意主要靠“旅游黃金周”支撐。現在有28家農家樂,他家的營業額還比過(guo)去增長(chang)一(yi)倍,加上萬達小鎮的分店(dian),一(yi)共請了(le)8個(ge)員工(gong),其中3人(ren)是貧(pin)困戶。
今年近70歲的卡(ka)拉(la)村貧(pin)困戶楊光(guang)智(zhi)曾經疾病纏身(shen)。如今他(ta)的兒子兒媳在(zai)村里(li)的鳥籠協會(hui)生產鳥籠,有(you)扶貧(pin)獎(jiang)補,他(ta)每年還能從萬達(da)集(ji)團拿到一筆補助金(jin)。
自2016年開始,萬(wan)達集(ji)團投(tou)入5億元(yuan)建立(li)萬(wan)達扶貧(pin)產(chan)業基金,用于(yu)對(dui)丹(dan)寨縣(xian)無勞(lao)(lao)(lao)(lao)動力貧(pin)困(kun)(kun)戶(hu)和特困(kun)(kun)人(ren)群(qun)兜底(di)救助,對(dui)弱勞(lao)(lao)(lao)(lao)動力、半(ban)勞(lao)(lao)(lao)(lao)動力貧(pin)困(kun)(kun)戶(hu)設立(li)公益性(xing)崗(gang)位,對(dui)有(you)勞(lao)(lao)(lao)(lao)動力的貧(pin)困(kun)(kun)戶(hu)開展生(sheng)產(chan)勞(lao)(lao)(lao)(lao)動扶貧(pin)獎補。
卡(ka)拉村副支書(shu)王玉和說,因為游(you)客越(yue)來越(yue)多,村里(li)傳統特色(se)竹編鳥籠(long)(long)的(de)產業鏈(lian)不斷延伸,有(you)(you)鳥籠(long)(long)燈(deng)罩、燈(deng)籠(long)(long)、書(shu)架、工藝品等,還(huan)有(you)(you)鳥籠(long)(long)制作體驗、影視道具租賃……如今,全村168戶(hu)有(you)(you)125戶(hu)參與(yu)鳥籠(long)(long)生產,年銷售(shou)額達650萬元。
“通過與萬達小鎮合作,去年暑假有2萬多名小朋友來村里體驗鳥籠制作。”王玉和說。
據丹寨縣(xian)旅游部門統計,萬(wan)(wan)達小鎮開業至(zhi)今累計接待游客1900萬(wan)(wan)人次,單日最高(gao)12.63萬(wan)(wan)人次,平均日接待1.2萬(wan)(wan)人次,帶動丹寨全縣(xian)旅游綜合(he)收入超過(guo)120億元,幫助1.9萬(wan)(wan)貧困人口增收。丹寨縣(xian)2018年摘掉貧困帽,2019年完(wan)成(cheng)貧困人口清零(ling)任務。
身著色彩奪目、裝飾獨特(te)的苗服(fu),潘華鳳在小鎮的石(shi)板路上跳(tiao)起(qi)舞來鏗鏘有力。她說(shuo),在這里能找到(dao)家的感覺(jue),表演就是(shi)一種享受。
丹寨有中國非(fei)遺之鄉美譽,最有代(dai)表性的(de)是苗族蠟(la)染
古法造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