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來了,讓我們開了眼。開的是丹寨人走向外界的“眼”——以特色文化走出地方,盤活經濟;開的是世界看中國的“眼”,讓中國的(de)非(fei)遺文化得以傳承。
2018’萬達商業年會中,丹寨萬達小鎮成為一抹絢麗出彩的風景線。“萬達來了,讓我們開了眼”,這句感慨(kai)萬(wan)千的話,來自本(ben)屆商業年會(hui)的丹(dan)寨(zhai)代(dai)表潘玉華,他(ta)為我們講述了(le)丹(dan)寨(zhai)萬(wan)達(da)小鎮背(bei)后的故事。
潘玉華是丹寨土生土長的苗族漢子。樸實憨厚的他有個響當當的頭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皮紙制作技藝傳承人,簡稱“非遺傳承人”。國內13億人中非(fei)遺傳承(cheng)人只有3000余位(wei),而會用(yong)古法手工技(ji)藝制(zhi)紙的,全國又不超過百(bai)人。
丹寨的古法造紙是以當地的構樹皮為原料,需要經過水漚、漿灰等10多道工序,被譽為中國古代造紙工藝的“活化石”。 “但這么一個好東西卻隨著造紙的工業化越來越不可避免地衰落了。”老(lao)潘無奈地回(hui)憶。自打從爺(ye)爺(ye)那繼承(cheng)了這(zhe)門技(ji)藝(yi)成了傳承(cheng)人后,他做了許多振興這(zhe)門古(gu)老(lao)技(ji)藝(yi)的(de)努(nu)力:開(kai)作坊做旅游、辦(ban)講堂傳文(wen)化、走出(chu)大(da)山(shan)在外地開(kai)分店……但效果微乎(hu)其微。
對老潘而言,轉機發生在丹寨萬(wan)達小(xiao)鎮建(jian)成后。
老潘說,最初是很猶豫的,擔心又是“穿新鞋,走老路”的重復折騰。他內心有著文化傳承人特有略帶倔強的品位堅守,不能讓自己被商業大潮沖得變了味,萬達能否使他在經濟上和精神上“雙脫貧”?如今的老(lao)潘,感慨自(zi)己(ji)非常慶幸自(zi)己(ji)來對了小(xiao)鎮。
說起小鎮和他的作(zuo)坊,老(lao)潘就(jiu)如數家珍地(di)列舉(ju)起他的收獲:
人氣爆(bao)棚(peng):從(cong)2017年7月小(xiao)鎮開業,他(ta)的(de)170平(ping)方(fang)米的(de)小(xiao)小(xiao)作坊就接待(dai)了8000多人次的(de)到訪,而且不少是老客戶,節慶日(ri)時則更為火爆(bao)。這在過去是不可(ke)想象的(de)。
精神愉悅:與過去“走馬觀花”式逛作坊不同,游客們大多會花半天坐下來聽老潘講課,再實際操作制成一張屬于自己的作品。“我開心是因為我說的你都弄懂了;你開心是因為你知道文明是怎樣發展的了。”老潘說道。
收(shou)入(ru)可觀:半(ban)年(nian)幾十(shi)萬的收(shou)入(ru),80%以上來自教(jiao)學實踐課,其余來自手工紙制品的售賣。
眼界大開:老潘特別提到“全球選拔”的“輪值鎮長”給他的震撼和提升。“他們中的許多人剛上任就找我商量如何‘文化興鎮’。我的造紙業和我對小鎮主打‘非遺’的建議都有了溝通、分享的對象。所有‘輪值鎮長’的聘書,都是用我的紙做的,我的紙隨他們走向了全國和全世界。”老潘說得眼睛都發亮。來到小鎮,接觸的人和事多了,老潘走出去的機會也多了。這次代表丹寨來北京參加萬達商業年會,更讓他深有感觸:“這么多的參會者幾乎都來過我們丹寨展臺,不少人還看了我的表演,我又結識了許多新朋友,他們都說找機會一定要去丹寨,去我的作坊。加上我們丹寨孩子到世界杯上護旗,讓全世界都知道了丹寨。萬達扶貧既扶到物質上,更扶到了心坎兒上,我們從內心感謝萬達!”
“萬達來了,讓我們開了眼”,開的是丹寨人走向外界的“眼”——以特色文化走出地方,盤活經濟;開的是世界看中國的“眼”,讓(rang)中(zhong)(zhong)國的非遺文(wen)化(hua)得以傳承,走向(xiang)國際舞(wu)臺,民族(zu)的即世(shi)界的。2018年(nian)(nian)作為(wei)中(zhong)(zhong)國鄉(xiang)村振(zhen)興元年(nian)(nian),萬達在貴(gui)州大山中(zhong)(zhong)的扶貧之舉,打造出了中(zhong)(zhong)國鄉(xiang)村文(wen)旅樣(yang)板級項(xiang)目。2018’萬達商(shang)業年(nian)(nian)會,再次讓(rang)丹寨萬達小鎮(zhen)站在萬商(shang)齊聚的舞(wu)臺,共話(hua)文(wen)化(hua)與商(shang)業融(rong)合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