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zuo)者解謎的過(guo)程也(ye)是和新(xin)疆(jiang)各(ge)地各(ge)色人物打交道的故事,其間充滿人與人的誠意(yi)、信任、交流(liu),地域、民族、信仰的不同都無法(fa)阻(zu)礙美食帶來的吸引力。而寫了那么多美食,歸根結底,好味道的最佳載體仍是暖(nuan)心的人情。
關于飲食(shi)文化的(de)(de)圖書(shu)(shu)屢見不鮮,但其中罕(han)有(you)專門(men)引介、記述、描畫新疆(jiang)飲食(shi)風物的(de)(de)文字。作家王(wang)族的(de)(de)《食(shi)為天》在某種意義(yi)上撫慰了曾到(dao)過新疆(jiang)、領略過當地(di)美食(shi),如今只能遙遙牽掛的(de)(de)讀者。當然(ran),心懷好奇的(de)(de)讀者也可(ke)以在書(shu)(shu)中對此有(you)所了解,找到(dao)美食(shi)背后的(de)(de)答案。
印在書上的新疆菜單
讀《食為天》是件快不起來的事。每每深夜細讀王族筆下那些帶有濃郁西部氣息和少數民族風情的飲食,豈止難以將息,簡直是一種“自虐”。看幾頁最好及時(shi)掩卷,不(bu)然滿(man)腦子都是羊肉串(chuan)、拉條子、格瓦斯,一(yi)定影響入睡。
王族是甘肅天水人,曾在西藏、新疆經歷十幾年軍旅生涯,現在長居烏魯木齊,足跡遍及全疆。他在《食為天》“后記”中提到,烏魯木齊的一場大雪令他回憶起二十多年前與戰友在南疆吃烤羊肉串的情景,美食固然滿足口腹之欲,但往事中的友情更令人難忘,他當天就寫下《烤羊肉串》一文,這也是這本書中的第一篇文章。整篇文章從新疆諺語“一個人的家鄉,在他的鍋里”寫(xie)起,再寫(xie)到(dao)羊肉串之于新疆(jiang)人的重要,此(ci)后或回憶往(wang)事,或引(yin)經(jing)據典(dian),或重述(shu)見聞,或生動表(biao)達自我感受,將歷史、文化(hua)、美食(shi)、掌故、人情融為一(yi)體。這(zhe)也(ye)奠(dian)定了(le)這(zhe)本書(shu)其他(ta)文章的大體風格(ge)。
王族就這么沿著(zhu)故人(ren)往事的(de)(de)(de)回憶走向,沿著(zhu)他對新疆(jiang)飲(yin)食(shi)的(de)(de)(de)感官記憶一路寫下去。不知道(dao)作者在寫作這些文章(zhang)過程中(zhong)有多少(shao)(shao)次(ci)停(ting)筆、出(chu)門(men),去熟悉的(de)(de)(de)餐館點(dian)上些文中(zhong)提到的(de)(de)(de)美食(shi)大快朵(duo)頤,但(dan)從一個馕、一杯奶茶(cha)、一條烤羊腿的(de)(de)(de)書寫中(zhong)沉(chen)入記憶,腦海中(zhong)像放映(ying)電影似的(de)(de)(de)想起(qi)那些人(ren)那些事,這樣的(de)(de)(de)情(qing)形是少(shao)(shao)不了的(de)(de)(de)。
全書(shu)按照(zhao)肉(rou)(rou)(rou)食(shi)(主(zhu)要(yao)是羊肉(rou)(rou)(rou))、水果、蔬(shu)菜(cai)、調料(liao)、主(zhu)食(shi)、酒(jiu)水等分為幾部分,《烤(kao)羊肉(rou)(rou)(rou)串》《馕坑肉(rou)(rou)(rou)》《哈密(mi)瓜(gua)》《黃(huang)面》《皮芽子》《穆賽萊斯》……分明就是一份全面、準(zhun)確的新疆菜(cai)單。
對于全國人民耳熟(shu)能(neng)詳(xiang)的(de)羊(yang)肉(rou)串、馕、拉條子、大盤(pan)雞、香梨等新(xin)疆美食,文字(zi)中的(de)介紹(shao)會加深讀者的(de)印象,也對這些食物的(de)來龍去脈有了進一(yi)步的(de)了解,也許下次吃起來,感覺會不同吧(ba)。
而書(shu)中寫到的庫麥其、刀把子、冰(bing)碴駒俐、沙(sha)爾(er)闊勒、胡爾(er)達克,不是(shi)新疆當地(di)人(ren),很難猜(cai)出(chu)到底是(shi)什么。作者憶及(ji)當初也(ye)(ye)是(shi)一頭霧水,解謎的過(guo)程也(ye)(ye)是(shi)和(he)新疆各地(di)各色人(ren)物打交道的故事。寫了(le)那(nei)么多美食(shi),歸根結底,好味道的最佳載體仍是(shi)暖心(xin)的人(ren)情。
美食之外的人的故事
書中有(you)相(xiang)當大的(de)(de)(de)篇幅(fu)在講美食之外的(de)(de)(de)人的(de)(de)(de)故事。
窗外大雪紛飛,作者心心念念的“馬黑子烤羊腿”足以使他放下手頭的(de)一切(qie),踩著咯吱(zhi)作響的(de)積雪(xue)步(bu)行前(qian)往(wang),邊(bian)吃邊(bian)和老板聊天,聽他的(de)喜怒哀樂,笑聲(sheng)和嘆息交(jiao)織,生活(huo)的(de)滋味比(bi)盤中(zhong)餐還要(yao)豐富。
偶然的機會,作(zuo)(zuo)者去昌吉一(yi)個朋(peng)友(you)家做客(ke),在朋(peng)友(you)的指導(dao)下,從備料到烹(peng)飪流程,實踐了(le)一(yi)把自制(zhi)椒(jiao)麻(ma)雞,很成功。在和朋(peng)友(you)共進午餐(can)時,還(huan)收(shou)獲了(le)朋(peng)友(you)口授的獨家秘笈,從此作(zuo)(zuo)者多了(le)一(yi)個拿手菜。
一(yi)次筆(bi)會中,作(zuo)者聽說有位獵人打獵時(shi)被狼咬(yao)住左臂,碰巧他身(shen)上帶(dai)著酒,急中生智(zhi)將開(kai)啟(qi)的酒瓶口塞入狼嘴(zui),狼大醉,獵人滿載而(er)歸……
這些(xie)有趣的(de)、生(sheng)動的(de)飲(yin)食軼事是作者的(de)美(mei)好回(hui)憶。但(dan)回(hui)憶并非皆是美(mei)好,作者不(bu)止一次(ci)體會到(dao)揮別(bie)心愛的(de)小館子、再也無法聽老板聊天的(de)傷感。人(ren)生(sheng)如庖廚,五味雜陳。
書中有篇文章叫《撥魚子》,寫的是新疆一種湯、菜、面一體的美食,作者在文中引用了一句新疆俗話,“一吃一個不言傳”,意思是美食(shi)之美令人無暇說話(hua)。好在(zai)作(zuo)者用文(wen)(wen)字記下來這些關(guan)于美食(shi)的知識、記憶,讓飯桌上來不及說的話(hua),留(liu)存在(zai)文(wen)(wen)章里(li)。
“美食好吃,美食文章難寫,寫作中總是充滿疑惑,覺得輕易接近一件事,只有瘋狂和幸運兩種可能”。我想,作者在這些文章中流露的,應該是對美食的瘋狂與遭遇美食的幸運兼有,他亦視其為“人生在世的百福”。這樣的(de)可能既然還存(cun)在,他關于新疆美食的(de)書寫就會繼續下去(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