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萬達長白山項目的宣傳策劃到產品經理,楊哲總有各種奇思妙想。探秘森林、踏雪徒步,打造出化石發現之旅,首創森林高空項目,他活成了年輕人向往的樣子。
楊哲(左一(yi))帶(dai)孩子們(men)體驗酒店化石之(zhi)旅
茨威格(ge)在《人類群星閃耀時(shi)》中寫道:一(yi)個人生(sheng)命中最(zui)大的(de)(de)幸運,莫過于(yu)在他的(de)(de)人生(sheng)中途(tu),即在他年富力強(qiang)的(de)(de)時(shi)候,就發現了(le)自己的(de)(de)使命。
楊哲,就是一(yi)個無比幸運的(de)年輕人,他(ta)不僅找到了自己(ji)的(de)使命,還在萬(wan)達將它一(yi)步(bu)步(bu)實現。
從(cong)萬達長白山項目的(de)(de)宣傳策(ce)劃(hua),到才(cai)思泉涌的(de)(de)產(chan)(chan)品經理,楊(yang)哲(zhe)不僅打(da)造出各種讓人眼前一亮(liang)的(de)(de)文旅產(chan)(chan)品,還活成了年(nian)輕人向往的(de)(de)樣子。
這個萬達人,有點不一樣
眾所周知,萬(wan)達以其超強的(de)執行力、嚴格的(de)軍事化管理著稱,在很多人眼里(li),萬(wan)達人就(jiu)是一絲不茍、認真(zhen)嚴肅、謹慎鉆研的(de)代名(ming)詞。
楊哲,就不那么“萬達”。
他(ta)喜歡攝影、寫詩,他(ta)喜歡仰望(wang)星空、探秘森林,他(ta)喜歡天馬行空、縱情馳騁。
也(ye)正是這樣的(de)性格(ge),讓(rang)這個山西小伙兒,一(yi)畢業(ye)就留在(zai)了長白(bai)山,一(yi)扎就是十幾年。而(er)留在(zai)長白(bai)山,也(ye)讓(rang)他跟父(fu)母(mu)產生了分歧(qi)。
父母都(dou)是(shi)老(lao)師(shi),自己本(ben)碩(shuo)都(dou)就讀于(yu)985高校的中文系,進體(ti)制當個老(lao)師(shi),既不(bu)難(nan)實現又(you)符(fu)合(he)父母預期。但楊哲(zhe)清(qing)楚,這不(bu)是(shi)他(ta)想(xiang)要的。他(ta)喜歡親近(jin)大自然,他(ta)喜歡在讀萬卷書之后再(zai)行(xing)萬里路(lu)。
在長白(bai)山,楊哲(前排中)實現(xian)了工作和興(xing)趣的(de)完美結合(he)
當長白山萬達國際度假區的(de)(de)機會出現在(zai)他面前時,他看到(dao)了工(gong)作和興趣完美結合的(de)(de)可能性。
小時候,父母和老師對楊哲都很“縱容”。楊(yang)哲會因(yin)為某(mou)天早晨(chen)能觀測(ce)(ce)到(dao)水星,跟老師請一上午假;也會因(yin)為想看日(ri)全(quan)食,帶著班主任去外(wai)地觀測(ce)(ce)。
這種(zhong)對大自然(ran)的熱愛(ai)和向往,牽引(yin)著(zhu)他(ta)來(lai)到(dao)長白山。盡管此(ci)前從沒(mei)想過要留在(zai)東北,盡管父母依然(ran)希望他(ta)回(hui)山西當個語文老師,但他(ta)還是毅然(ran)來(lai)到(dao)長白山萬達(da)國(guo)際度假區工(gong)作。
熱愛里迸發出一個個奇思妙想
來到(dao)長白山工作后,他會(hui)在晚上12點(dian),只(zhi)身一人深入幾萬平方(fang)米的森林(lin),架起(qi)機(ji)(ji)器、拍(pai)攝(she)星(xing)空,感受(shou)浩瀚星(xing)空下只(zhi)身一人的渺小與(yu)孤(gu)寂;他會(hui)觀(guan)察森林(lin)中(zhong)被老(lao)鷹吃(chi)剩的貓頭鷹尸體,感受(shou)自然法則、生命(ming)輪回;甚至連辦公樓前佇立(li)的一只(zhi)鳥,也能吸引他拿起(qi)相機(ji)(ji)拍(pai)攝(she)很(hen)久(jiu)。
無論是做(zuo)長(chang)白山文(wen)旅產(chan)品(pin)的宣傳,還是打造新產(chan)品(pin),楊哲似乎都能(neng)做(zuo)出別人做(zuo)不(bu)出的創新。他說,也許就是因(yin)為喜歡吧,喜歡就會不(bu)自覺(jue)地(di)去(qu)觀(guan)察、去(qu)感受(shou)、去(qu)發掘(jue)。
楊(yang)哲(zhe)(右(you)一)帶領客人徒(tu)步冰雪
楊哲給孩子講解化石(shi)的形成
楊(yang)哲曾(ceng)全力打造(zao)一款營地教育產品(pin),在家(jia)長帶(dai)孩(hai)子(zi)(zi)來長白(bai)山(shan)玩(wan)時,他帶(dai)著孩(hai)子(zi)(zi)們(men)夏(xia)天進森林、冬(dong)天踏(ta)冰雪,帶(dai)孩(hai)子(zi)(zi)認植物、撿松果(guo)、看星空,他想把他兒(er)時感受到的自然的美(mei)好,都傳遞給孩(hai)子(zi)(zi)們(men)。
楊哲說,現在年輕人都在求穩定,是因為教育和工作脫節,是因為年輕人也不知道自己熱愛什么。但是,自然教育卻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自然教育、營地教育是沒有圍墻的學校,是沒有邊界的教育,它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找到內心的熱愛。”
楊哲(zhe)帶客人深入雪季森(sen)林(lin)
源(yuan)于熱愛,楊哲總能在工作(zuo)(zuo)中擺脫倦(juan)怠,不斷(duan)找(zhao)到新鮮(xian)感和創新的靈感,而他的使命,也從(cong)出色地完成工作(zuo)(zuo)本(ben)身,過渡到希望能幫助更多的孩子找(zhao)到自(zi)己。
在負責長白山文旅產品研發時,楊哲發現,長白山片區的旅游產品,早就已經卷成了“麻花”,同(tong)質化、模式化,沒有(you)驚喜、沒有(you)挑戰(zhan)。
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找到新鮮感(gan),是楊哲對自(zi)己的要求。憑(ping)借著新鮮感(gan),他研發出了讓人(ren)耳(er)目(mu)一新的產品(pin)。
一個愛好引出一系列創新產品
去年10月的一天,一位營地指導員來到萬達酒店,為即將到來的冬令營活動準備課程,突然,指導員指著身邊的墻壁石磚說:“這個墻上好像有個心形。”
這個不足3cm大小的(de)心形,大家(jia)都以為(wei)只(zhi)是石(shi)磚上(shang)的(de)普通(tong)花紋。
但(dan)楊哲卻(que)覺得事情沒這么簡單,因為他(ta)平時有采集和收集化石的愛好(hao),一番(fan)觀察(cha)后,他(ta)基本(ben)確定這是一個(ge)海膽。
酒店的石材上(shang)出現了(le)海(hai)膽(dan)?這(zhe)是巧(qiao)合嗎?
楊哲立刻發動“大家來找茬”,從(cong)前(qian)臺到(dao)大堂,從(cong)餐廳到(dao)宴(yan)會廳,每個(ge)人都像趕海一(yi)樣,逐(zhu)漸(jian)發(fa)現了各(ge)種(zhong)(zhong)各(ge)樣的海洋生(sheng)物(wu):有腹足綱(gang)的各(ge)種(zhong)(zhong)螺類,雙殼綱(gang)的各(ge)種(zhong)(zhong)貝類,還有珊瑚、苔蘚蟲和棘皮動物(wu)。
經過一番研究,楊(yang)哲終(zhong)于查清了(le)緣由。原(yuan)來,長白山(shan)萬(wan)達(da)錦(jin)華度假酒店(dian)采用的(de)這(zhe)種天然石材,來自地中(zhong)海(hai)溫暖的(de)淺(qian)海(hai)。根據化(hua)石生物(wu)推斷,這(zhe)些(xie)生物(wu)群已經存(cun)在6500萬(wan)年了(le)。
于是,楊(yang)哲立(li)刻考察了度假區其他酒店,竟然(ran)都能(neng)發(fa)現(xian)化石群落!
楊哲(zhe)開始思考(kao),這些化石(shi)群落,不(bu)僅(jin)稀有,還充滿了趣味,可(ke)以怎么用起來(lai)呢(ni)?
他想到了自己小時候對化石的癡迷,一個大膽的想法產生了:做一個親子產品,家長帶孩子入住酒店,可以參觀“化石博物館”,科普知識。
于是,一個新項目誕生了:“新生代化石發現之旅——酒店里的遠古來客”,不僅會給孩子科普講解,還能讓孩子參與(yu)實踐觀察和化石發掘。
一個偶然發(fa)現促成了一個新產品
這個產品,不僅在冬季為游客提供了滑雪之外的配套體驗服務,還可以全年運營;不僅豐富了游客的體驗,甚至有些游客為了看化石,在酒店多住一天,大大提升了酒店的經營收入,還通過“天然石材”這一(yi)標簽實現了酒店的差異化。
從(cong)這(zhe)件事里,楊哲(zhe)找到了(le)靈感,又創(chuang)新(xin)了(le)一系列(lie)產品:
在長白山萬達威斯汀度假酒店,他研發了“中生代化石發現之旅”;
在長白山營地教育中,他(ta)首(shou)創了森(sen)林高空(kong)項目(mu),帶著(zhu)孩(hai)子們爬上樹,俯瞰森(sen)林的(de)全(quan)貌,感受靜謐夜(ye)空(kong)下大(da)自然的(de)震撼(han);
在長(chang)白山漂流項(xiang)目中(zhong),他在旅程中(zhong)融入水生植(zhi)物、水生動物的觀察(cha),給孩子們講解在地文化(hua)。
楊哲說,他并不是天生擅長創新,有段時間,他也感到倦怠,那時候,“我感覺自己拍不出照片了”,但是,“要自己想辦法找新鮮感”。
他想的辦法,就是用心觀察、體驗,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楊哲說:“也許,當我們換一個角度去看平常的事物,每一天都會充滿新奇和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