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不能說《長城》是一部完美之作,種種情節和角色,的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從上座率尤其是在華外國人的評價看,這部片子還是抓住了很多人的心。
“舌尖上的中國”出神入化,名滿天下。但真的到國外一些聞名遐邇的中餐館里走一遭,人們發現,最受歡迎的不是“辣得跳”的毛血旺,更不是“聞著臭吃著香”的(de)臭豆腐,而是那(nei)些經(jing)過長期本地化的(de)咕咾肉和魚香肉絲。
文化傳播其實也是如此。當然誰都想把最“地道”的(de)東(dong)西呈(cheng)現給世(shi)人(ren),但有(you)(you)時候(hou)不見得初(chu)衷、努力與(yu)效(xiao)果能夠相統一(yi)。上海外國(guo)(guo)語(yu)大(da)學教授謝天(tian)振講(jiang)過一(yi)個有(you)(you)名的(de)例子:楊(yang)憲益(yi)、戴乃迭夫婦翻譯的(de)《紅樓夢》一(yi)直是被國(guo)(guo)內翻譯界(jie)推(tui)崇(chong)備至的(de)中譯英經典。但有(you)(you)人(ren)對百余(yu)年來(lai)十幾個《紅樓夢》英譯本進行了深入(ru)研究,并到美國(guo)(guo)大(da)學圖書館(guan)進行實地考察,卻發現與(yu)英國(guo)(guo)漢學家(jia)霍克思(si)、閔福德翻譯的(de)《紅樓夢》相比(bi),楊(yang)譯本無論是在(zai)讀(du)者借(jie)閱數(shu)、研究者對譯本的(de)引用率以及發行量、再版(ban)數(shu)等方面,都存在(zai)較(jiao)大(da)差距。
是楊憲益(yi)、戴乃迭先生水平不(bu)(bu)夠嗎?顯然不(bu)(bu)是。但叫好(hao)和叫座,往(wang)往(wang)是有距離(li)的。有時候我們(men)不(bu)(bu)能不(bu)(bu)承認這個現實。
用行話來說,最近熱映的《長城》是中美合拍的第一部“重工業電影”,其核心情節高度濃縮,為營銷市場量身打造。然而尚未走出國門,這部影片就引來一片惡評。“劇情之弱智令人發指”,“跳水體操射箭鉛球標槍馬術展示了中國奧運健兒的風采”,“這白里透著紅啊,紅里透著黑,黑不溜秋,綠了吧唧,藍哇哇的,紫不溜秋,粉嘟嚕的透著那個美”……各種(zhong)諷(feng)刺挖苦不(bu)絕于耳。
誰也不能說《長城》是一部完美之作,種種情節和角色,的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從上座率尤其是在華外國人的評價看,這部片子還是抓住了很多人的心。遠古的饕餮為什么要跟長城扯在一起?發生在宋朝的故事,守長城的是宋軍還是遼軍?五顏六色的軍隊是不是《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翻版?很多情節如果放在《功夫熊貓》和《花木蘭》中,大家也許只是微微一笑,甚至為“好萊塢居然也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有些激動,但到了《長城》里,到了張藝謀手里,一切就都容易被胃口越來越“刁”的影評(ping)者詬病和嘲笑。沒辦法(fa),中國(guo)人(ren)(ren)拍的中國(guo),同胞們(men)免不(bu)得(de)(de)要用(yong)自(zi)己更淵博的知識來檢(jian)視你(ni)。最典型的就是非北京(jing)人(ren)(ren)說普通話,河南人(ren)(ren)說得(de)(de)不(bu)標(biao)準沒事,陜西人(ren)(ren)說得(de)(de)不(bu)標(biao)準也(ye)沒事,但如果你(ni)是我的同鄉,常常是越聽越別扭(niu),哪(na)句都(dou)透著矯揉。
正因(yin)如此,大可不必為(wei)網上(shang)那些七嘴八舌的(de)批評郁悶懊惱。畢(bi)竟,《長城》在全(quan)球(qiu)多個(ge)國家的(de)大規模(mo)上(shang)映還在一個(ge)多月之后。而且即便海外(wai)市場(chang)大獲(huo)成(cheng)功了,中國文化(hua)走出去的(de)路總體而言也注(zhu)定是坎坷不平的(de),許(xu)許(xu)多多的(de)經(jing)驗需要(yao)積(ji)累,千千萬萬的(de)探索需要(yao)去試錯(cuo),一口吃成(cheng)個(ge)胖子肯定不現實。守住初心,不急不躁,從咕(gu)咾肉(rou)(rou)、魚(yu)香(xiang)肉(rou)(rou)絲開始做起,慢慢再把(ba)紅(hong)燒麒(qi)麟面、蟹肉(rou)(rou)雙筍絲這樣(yang)的(de)精品往上(shang)端,中國故事一定會越(yue)講(jiang)越(yue)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