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文化扶貧“造血”讓深山苗鄉煥發生機
發布時間:2018-07-06 作(zuo)者:史競男、駱飛
濃郁的苗族風情,多彩的非遺項目,原生態的民族美食,讓貴州丹寨小鎮“吸粉”無數。小鎮成立一年來,著眼振興旅游產業,保護傳統文化,“企業包縣”的(de)扶貧模式初見(jian)成效。
因地制宜文化扶貧
作為以苗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丹寨縣總人口17萬余人,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為找到能讓當地持續受益的扶貧產業,我們花了整整一年時間調研。”萬達(da)集團首席(xi)總裁助理(li)劉明勝介(jie)紹(shao)說。
起初,設想將茶葉(xie)、大(da)米(mi)和養豬作為扶貧產業(ye),但經過(guo)深(shen)入調研,發現養豬市場(chang)(chang)周期(qi)波動大(da),茶葉(xie)和大(da)米(mi)市場(chang)(chang)競爭激(ji)烈,長(chang)期(qi)穩定收益存在風險。
丹(dan)寨(zhai)風景(jing)秀麗,非(fei)遺(yi)項目(mu)(mu)豐富(fu),以(yi)旅游景(jing)點硬件為基礎、以(yi)非(fei)遺(yi)文化和民族特色項目(mu)(mu)為核(he)心的旅游小鎮(zhen)應運而(er)生。
如今走進小(xiao)鎮看到(dao),這里依(yi)山傍水(shui),建(jian)筑(zhu)整體采用苗寨(zhai)、侗寨(zhai)風格。小(xiao)鎮充分融(rong)合了地方文(wen)化,擁有斗(dou)(dou)牛、斗(dou)(dou)雞、斗(dou)(dou)鳥三(san)個傳統斗(dou)(dou)藝場(chang)以及(ji)古法(fa)造紙、苗族蠟染、鳥籠(long)制(zhi)作三(san)個非物質文(wen)化遺產民宿小(xiao)院,游客可現場(chang)體驗古法(fa)造紙、蠟染制(zhi)作、鳥籠(long)編制(zhi)等。
中(zhong)國(guo)旅游研(yan)究院(yuan)研(yan)究數據(ju)顯示,小鎮成立首年(nian)接待游客550萬人次;帶(dai)動丹(dan)寨(zhai)超過20個產(chan)業全面發(fa)展;全縣(xian)旅游綜合收(shou)入達24.3億(yi)元(yuan),比(bi)上年(nian)增(zeng)長(chang)超過4倍。一年(nian)來,直(zhi)接和間接帶(dai)動2375戶貧困戶,戶均增(zeng)收(shou)2000多元(yuan)。
丹寨縣興仁鎮臺辰村農民吳明超告訴記者,他和村里5戶貧困戶發展了18畝優質西瓜和林下養雞3150羽,全年在小鎮銷售42.1萬元,人均增收4627元,“這里游客多,農產品不愁銷路。”
扶產業還要扶智力、扶志氣
正在俄羅斯(si)舉辦的世界杯上,來(lai)自中(zhong)國貴州丹(dan)寨縣(xian)的6位少(shao)年護送國際足聯會(hui)旗(qi)踏上體育(yu)場(chang)草坪(ping),成為(wei)歷史上首批擔任世界杯護旗(qi)手的中(zhong)國少(shao)年。
“我喜歡足球,它是我最好的朋友。”就讀于丹寨縣第二中學的莫秋說,之前自己只想過以球迷身份參與世界杯,從沒有想過能站在綠茵場上。“我是多么渴望走出大山,去一睹外面世界的精彩。”
“扶貧除了扶經濟、扶產業、扶收入,更要扶智力、扶志氣、扶見識。”劉明勝說(shuo),世界杯護旗手項目為莫秋這(zhe)樣的(de)(de)丹寨少年提供了夢想成真的(de)(de)機會。
丹寨扶貧項目是一套“組合拳”——打造旅游小鎮,建立職業技術學院,成立專項扶貧基金。在造血脫貧、產業扶貧思路的引導下,景點帶動區域收入、學院拉動“精神”脫貧、基金垂直重點覆蓋的模式已經成型。“造血致富是扶貧的重要手段。”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彭泗清說,丹寨“企業包縣、整體脫貧”的創新扶貧模式,為“造血式”開發型扶貧作出(chu)了積(ji)極(ji)探索。
保護文脈實現持續“吸引人、留住人”
7月3日晚,大(da)型苗族歌舞情(qing)景式體驗劇《錦(jin)秀(xiu)丹(dan)寨》在(zai)丹(dan)寨小(xiao)鎮的錦(jin)秀(xiu)劇場首演,吸引(yin)了眾多觀眾。
該劇以國(guo)家級非物質文化(hua)遺產錦雞舞為故事元素,講述了丹寨世居(ju)苗族(zu)所流(liu)傳的(de)關(guan)于錦雞銜來(lai)稻種,讓苗族(zu)人民得以繁衍生息(xi)的(de)動人傳說。
據了解,丹寨民族文化歷史悠久,各具特色。這里擁有苗族蠟染、古法造紙、錦雞舞、苗族苗年等7項國家級、8項省級、25項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名副其實的“非遺之鄉”。
為了保護文脈,幫助當(dang)地(di)實現(xian)可持續發展,在文化(hua)(hua)扶貧的過程中,注重挖掘當(dang)地(di)民族文化(hua)(hua)特色,通過舉辦祭尤(you)節(jie)、音樂(le)節(jie)、萬人長桌宴等(deng)活動,吸引國(guo)內外游客紛(fen)紛(fen)前來。
中國(guo)旅(lv)游研(yan)究(jiu)(jiu)院副研(yan)究(jiu)(jiu)員吳麗(li)云認為(wei)(wei),保護環境、挖掘文化(hua)是旅(lv)游發展的(de)內在動力,而文化(hua)旅(lv)游扶貧是將綠水(shui)青山(shan)轉變(bian)為(wei)(wei)金山(shan)銀(yin)山(shan)的(de)有(you)效(xiao)途徑之一。丹(dan)寨(zhai)的(de)扶貧模式有(you)利于(yu)促進(jin)當地(di)環境改善和文化(hua)的(de)傳(chuan)承與保護。
“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多方面發力,以全要素提升為扶貧目標。”彭泗清說,激活當地傳統文化生命,幫助當地人創造新的美好生活,能夠持續“吸引人、留住人”。
上一(yi)篇:
【人民日報】“
世界杯時間”
,以獨特方式展現中國元素
下一篇(pian): 【新華社】世界杯帶來的效益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