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為脫貧攻堅找到凸透鏡
發布時間:2017-07-10 作者:盛玉(yu)雷(lei)
在(zai)貴州(zhou)丹寨縣(xian)采訪,偶(ou)然拍下一(yi)張(zhang)照片,在(zai)剛落成(cheng)的丹寨萬達小鎮入口,一(yi)個(ge)身穿(chuan)民族服(fu)飾佝僂而行(xing)的耄(mao)耋老嫗駐(zhu)足,細細打量一(yi)排嶄(zhan)新的共(gong)享單(dan)車。行(xing)走(zou)在(zai)這個(ge)國家級(ji)貧困(kun)縣(xian),卻能(neng)隨時隨地觸摸到一(yi)線城市生活(huo)的脈搏,讓不(bu)少外地人略感訝異。
如今的“云上丹寨”現代而美麗,令人“忘記時間的流淌,在蟲鳴中睡去,在鳥啼聲中醒來”,但這里曾經是一塊多年未能啃下的扶貧“硬骨頭”。它的華麗轉身,是脫貧攻堅久久為功的結果。丹寨的基礎不算好,當地曾經流傳一句話,“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脫貧,首先要解決好動力問題。幸運的是,丹寨成了“企業包縣、整體脫貧”的試(shi)驗田。萬達集團在縣里投資(zi)建設旅(lv)游(you)小(xiao)鎮,為丹寨打開(kai)了一扇面向全國乃至世界的展(zhan)示窗。
然而,有了幫扶資金和帶動項目,只是解決了“誰來扶”的(de)問題(ti),整個縣域(yu)經濟怎么發(fa)(fa)展仍然是(shi)考驗。丹寨曾計劃建設(she)土豬擴繁(fan)場(chang),卻發(fa)(fa)現周(zhou)期過長,貧(pin)困戶積極性(xing)不高;謀求布局硒鋅茶葉加工廠,卻產量(liang)有限,難以形成(cheng)規模(mo)化效益(yi);直接招聘當(dang)地勞動(dong)力去企(qi)業打工,卻遭(zao)遇尷尬,能(neng)打工的(de)人(ren)大多早已遠赴他鄉。即便是(shi)把建設(she)旅(lv)游小(xiao)鎮的(de)資金直接發(fa)(fa)放到全縣人(ren)口手中,人(ren)均(jun)不到4000元,顯然是(shi)杯水車薪(xin)。
經過長時間的摸索,丹寨放棄了“企業出錢、政府發錢”的老路子,探索出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事業的新路徑,形成了“勁往一處使”的基本共識和操作機制,避免讓扶貧成為政府的“獨角戲”或者幫扶企業的“獨奏曲”。基于當地風土人情、旅游行業強力輻射、幫扶企業市場優勢等綜合考量,當地決定圍繞旅游業來做一篇大文章。在卡拉村,村支書籌建鳥籠協會,統籌全村的生產銷售,讓昔日的窮村子成了現在“家家編鳥籠、人人是藝人”的鳥(niao)籠之鄉。小(xiao)鎮將鳥(niao)籠技藝(yi)當做(zuo)特色文化(hua)的代(dai)表,把鳥(niao)籠制品(pin)作(zuo)為旅(lv)游產品(pin)的賣點,村(cun)子(zi)則既是(shi)貨源(yuan),村(cun)民能取得短期收入,也是(shi)品(pin)牌,背(bei)靠小(xiao)鎮放眼長期效益。
丹寨的脫貧實踐,最大的啟示在于找到了聚焦社會力量的“凸透鏡”。政府、民營企業、致富帶頭人、貧困戶齊心協力,建立起脫貧攻堅的統一戰線,資本、政策、旅游、文化、教育等資源集腋成裘,集中了力量,卻不急于大干快上,或是復制什么“成功經驗”,而是(shi)開拓思路,大膽嘗(chang)試,最終找(zhao)準了適合(he)自己(ji)的(de)產業和脫貧(pin)路徑。
從這個意義上講,丹寨不是脫貧攻堅的“樣板間”,更像一塊值得研究借鑒的“試驗田”。旅(lv)游小鎮(zhen)的扶貧(pin)效果(guo),還需要經(jing)受市場的競爭、民族文(wen)化的傳承保護、當地公共生活重構等后續一(yi)系列(lie)考驗(yan)。但(dan)這個過程中積(ji)累的政企合作經(jing)驗(yan)、齊心協力的精氣神,無(wu)疑是丹寨脫貧(pin)道路(lu)上(shang)最值得珍視的財富。
不久前召開的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通過各種舉措,形成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強大投入合力。在丹寨發生的扶貧故事,就像一部各方合力譜寫的交響曲、一幅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的生動素描。我們相信,當更多地方覓得自己那面“凸透鏡”,就能上演更多小寨故事,書寫“云上丹寨”般的扶貧詩行。
下一篇:
【光明日報】“
云上丹寨”
充滿希冀